English

侦探小说包装下的文学史

2005-09-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但丁俱乐部》 [美]马修・珀尔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1882)是19世纪中期美国最享盛名的诗人。就在他事业一

帆风顺,仿佛受到幸运女神额外眷顾之时,妻子范尼意外自燃,不幸身亡。朗费罗眼睁睁地目睹了这幕惨剧的发生,却无法把爱妻从死神的手中救出。被丧妻之痛禁锢的朗费罗封笔不再写诗。惟一为他带来些许慰藉的文学活动是于1865年开始的对但丁《神曲》的翻译工作。当时《神曲》从未在美国出版发行过,普通读者对这部文学巨作一无所知。朗费罗所处的波士顿学界则充斥着保守主义和排外情绪,以哈佛为中心的学术权威们大多抵触甚至仇视《神曲》这一富有天主教格调和黑暗意象的作品。在这种环境下,朗费罗在他的剑桥家中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学者们组成了“但丁俱乐部”(The Dante Club),秘密研读但丁这位13世纪意大利诗人的地狱天堂之旅。两年后,朗费罗翻译的《神曲》在美国发行。他的作品获得了很大成功,成为了《神曲》最为流行的英文译本。

一个多世纪以后,在哈佛大学致力《神曲》研究的马修・珀尔(Matthew Pearl)把但丁俱乐部的隐秘文学史从故纸堆里挖出。他不满足于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限制在学术的象牙塔里,决定把它转化成小说创作的灵感与文化资本――而要写小说,又有什么比侦探和悬疑的题材更能刺激读者的阅读欲望呢?于是,在珀尔笔下,但丁描绘的蝇噬?活埋?肢解等地狱中对人类各种罪行的惩罚一一降临在朗费罗周围的波士顿名流头上。当时的美国正处在南北内战后的阴霾中,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和社会问题潜伏着令人毛骨悚然的黑暗可能。但丁俱乐部的成员作为惟一看出这些谋杀案与《神曲》之间联系的人,毅然担当起福尔摩斯的角色,冒着生命危险,寻找真凶。在侦查的过程中,他们发现那个残虐的撒旦与他们之间有种神秘的契合:凶手不仅同他们一样被但丁奇诡的想像所征服,而且似乎在与他们竞争着翻译《神曲》的速度――只不过他们用的是笔墨,而他用的是鲜血。小说的叙述就在这样的玄机中紧锣密鼓地展开。

从20世纪初开始流行的侦探小说在英文中的别称是“谁做了这件事”,意味着这种体裁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揭示真正的罪犯。在《但丁俱乐部》中,这一问题却似乎只是一个帮助作者展示历史画卷和体现人文关怀的借口。如当下大红的《达・芬奇密码》一般,《但丁俱乐部》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文化历史悬疑小说,用破案这种吸引大众眼球的题材包装起一个学术性课题,一段已被时间扭曲或掩埋的文化公案。同时,与一般的侦探小说相比,《但丁俱乐部》更注重对人物的刻画。珀尔笔下的学者侦探们并不只是单纯的破案机器或解密天才,而是充满了个性,经常处于迷惑和困境中的血肉之躯。他们生活中的欲望与伤痕与但丁的艺术和时代的大背景交融在一起。在跌宕起伏的侦查过程中,他们不仅寻找着将身边的波士顿变成地狱的撒旦,也探索着自己内心的黑暗角落,重新定义着自己的诗性人格。在真实与虚幻的交错中,在历史和想象的结合里,《但丁俱乐部》这部侦探小说包装下的文学史成为文坛上的一道另类风景,用新瓶装旧酒,酿出新鲜的阅读快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