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在我眼前的,是一部高水平的著作――《语文:表现与存在》(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百余万言的宏篇巨制,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轫以来罕见的力著。
我国的学术传统,向来都是注重实践理性的。语文教育学也不例外,一直是把谋生应世的实用性和经验主义、工具主义放在第一位的。这种语文、写作教育思想
在基础理论方面,他提出:现代语文教育以应对社会和生活需要为宗旨,在今天看来是偏颇的。潘新和以极大的理论魄力和道德勇气提出:如果把语文和写作教育仅仅当作应付生活的实用需要,则是贬低了语文和写作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也为应试教育大开方便之门。他认为,言语活动乃是人的一种精神建构,是言语生命、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是人的确证。
他明确提出,要给语文教育洗去百年之铅华,吸纳近世学术的成果,革故鼎新,发动传统的语文学理的当代转换,由“外部”语文教育学,转向“内部”的语文教育学,或称“内外同致”的语文教育学,以“言语生命”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概念,建立“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历史性的转向。
学术的价值,并不仅仅取决于命题的提出,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论证的严密。值得庆幸的是,作者不但善于破,而且善于立,不但有批判,而且有创造。在“语言生命动力学”的总体概念之下,他从容地推出了自己原创的范畴系列,衍生出多个系列的亚范畴,力求让各个亚范畴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相互说明,构成相当严密的内在的链接,层层深入地展现了一种森严的体系。
他把当代语文教育学带进了西方最为前卫的话语学说的境界之中。可以说,活学活用了这种学说的很大一部分,为语文教育理论带来了一股新风,破天荒地提出了言语生命动力学、发展学生言语生命意识的命题。虽然,他的一些论述,由于某些术语和日常用语的内涵不尽相同,可能给一些缺乏准备的读者带来理解的障碍,但是,对于任何一个比较用心的读者来说,他的主要观念是不难把握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但是,并不能自发地拥有自身的言语。启发学生主体的觉醒,让学生获得自己的话语自觉和能力,这是共同的愿望,但是,要完成这项任务,关键在于从现成话语中挣脱出来,否则,语文教育和写作教育,就不能不是无效劳动。从言语生命意识来说,每一个学生都有天才。然而,这种天才,如果不加开发,就可能夭亡。语文教育和写作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言语生命潜能、语言生命意识的开发学。这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光是从理论上来阐释,就意味着对于一系列当代文化哲学的前沿学术成果的综合。难能可贵的是,潘新和具有自觉的历史使命感,将语言的人文性和当代哲学、语言学、文学、文艺学研究的最新成就融会贯通,承担起根治当代语文学理论严重落伍,和实践上的脱离实际的顽症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