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谁带汉语回家?

2005-09-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汉语的危机》朱竞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

最近关于汉语的纯洁性成为一个重要话题,这一话题也得到汉语言圈各个方位人士的响应,他们纷纷就这一问题发出不

同的声音。

当我们身处“全球化”、“国际化”的热浪中时,便会感到汉语已经越来越面临着危机。过去的一百年中,汉语和汉语写作饱经磨难,其外,有西方语言的冲击,现代汉语严重欧化;其内,则是母语的自信心和自觉意识不断衰微,中文成为追逐现代化过程中不断遭到修葺的对象。《文艺争鸣》编审朱竞认为,当代中国作家几乎都走在一个介乎被“欧化”的现代汉语与带翻译腔的“西文”之间的“中间道路”上。而批评界和理论界学术话语“西化”色彩浓重,从概念、范畴到理论命题,都很少使用传统古典文论的东西,出现了“失语”的症状。新时期以来,许多作家为抵抗“文革”模式化语言的束缚,主动选择了“西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加速了汉语传统的断裂。她感叹,汉语,是世界最美的语言。身为中国人,不能很好地用母语进行思想、文化乃至生活上的交流;不能体会汉语的自身魅力,那是多么悲哀的事!

由朱竞主编的“枭鸣丛书”之《汉语的危机》由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8月推出,其中收录了几十篇论述当代汉语危机或保持汉语纯洁性的文章,参与讨论者有学院派理论家、作家、诗人以及自由撰稿人。广义的“汉语”概念包括“口语语言”与“书面语语言”两大范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王文元提出,当前中国的语言危机实际是书面语危机,或者说是古文(文言文)的危机,表现为,古文基本被白话文取代,濒临消亡。

“据说有一次举行汉语竞赛,有关汉语的知识题难倒了一片中国学生,倒是来中国学汉语的外国人对答如流,得到满分。”这就是当下汉语所要应对的现实处境。批评家贺绍俊在肯定《汉语的危机》编著者们的理性思考、忧患意识的同时,强调他们对汉语所作出的维护姿态并不意味着拒绝新旧交替、新陈代谢的历史趋势。因为汉语并不仅仅属于汉民族和中国人,汉语是全人类的汉语,汉语是人类文明历史最伟大的、最独特的结晶。汉语的危机也就是人类文明的危机。另一方面,他指出,这本书的文章也向人们证明了汉语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而且至今还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今天,全球化、一体化的浪潮试图消弥文化的差异,高科技、网络化、信息化为文化霸权提供了肆虐的平台,汉语必然要应对一次更大的挑战,汉语在这场挑战中将会获得新生。

正如《汉语的危机》一书所指出的,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已经遭遇了大规模的同化和改写,作家、中南大学教授阎真认为,今天,汉语面临的仍是民族性和现代性的交锋和冲突。现在,历史也许提供了一种机遇,使我们能在现代性进程中,保持民族性,使我们不但是人种意义上的中国人,同时也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在这种理念中,汉语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的文化身份证。

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之家”。作为华夏子孙的存在之家,汉语历史性地葆存着自我存在的历史本质,即汉语言的诗意。但是,自20世纪后期以来,汉语传统遭受了20世纪百年持续革命以来最严重的挑战和冲击。工业主义、技术主义、消费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连同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运动,正在全面围剿汉语传统。清华大学教授肖鹰指出,真正的危机并不是将来的中国没有人使用汉字、讲汉语,而是将来的汉字和汉语不再能够葆存汉语的精神和魅力,是中国文化生命之花果漂零。这是我们正面临着的无家可归的文化命运。我们必须修复和重建汉语传统,才能建设一条文化还乡之路。修复和重建不是保守和僵化地对待汉语传统,而是在当代境遇中表现出对汉语的历史性地尊重和坚守,并以此为“家”。作为当代中国学人,我们的使命是克己治学,带汉语回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