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叙事学视角与圣经文学研究

2005-09-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西方对圣经的研究源远流长,尤其是在20世纪――一个被称为“批评理论的世纪”,圣经文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研究者走出了以往狭窄的“圣经中的文学”(the literature of the Bible)视野,运用各种批评理论全面展开了对“作为文学的圣经”(the Bible as the literature)的整体研究,一批著名学者如俄尔巴赫

(E.Auerbach)、弗莱(N.Frye)、艾尔特(R.Alter)、斯腾伯格(M.Sternberg)等人的成果代表了20世纪下半叶圣经文学研究的最新成就,特别是艾尔特《圣经的叙事艺术》(1981)、斯腾伯格《圣经叙事诗学:意识形态文学与阅读的戏剧》(1985)被公认为圣经叙事批评的典范之作。中国内地学术界对圣经文学的研究一度落后于西方将近半个世纪之久,改革开放以后,在朱维之等学界前辈的倡导下,圣经文学研究开始复兴并迅速发展。然而,国内八、九十年代的圣经文学研究大多停留在一般评(译)介的水平,而少有高品质的研究论著,直到90年代中后期,这种状况才有所改观。进入新世纪后,我们欣喜地看到,至少有两部堪称与国际圣经学界接轨的专著问世:一是刘意青《〈圣经〉的文学阐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二是梁工《圣经叙事艺术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

关于《圣经叙事艺术研究》,刘意青教授在“序言”中作了中肯的评价,她认为,该书填补了我国系统研究圣经叙事领域的空白,也提供了进入国际对话的一个平台。全书对圣经文学研究的源流――从历史批评时代到圣经叙事批评的成长――作了精辟评述,接下来的以下各章构成,分别:“圣经叙事批评的理论构架”,“人物”,“情节”,“时间”,“背景”,“修辞”等主题构筑全书的主体部分。最后还有总结性的余论:“圣经叙事批评的反思和展望”。显而易见,全书由史而论,史论结合,以论为主。作者立足于圣经文本,借助叙事批评理论(同时兼顾其他派别的文论),对圣经叙事艺术所涵盖的方方面面作了深入的解读和论证,并处处显示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因而使得本书具有鲜明的理论性与原创性的特点。譬如,在“背景”部分,作者充分注意到空间背景和社会背景在圣经叙事艺术中的作用(叙事学者一般对空间和社会背景的叙事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对圣经中类型化空间(如路、河、旷野、海、谷、山等)以及社会背景的类型(如政治、阶级、宗教、民俗等)作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分析,这又使得本书的叙事批评具有了注重社会历史语境和意识形态的“后经典叙事学”色彩。在“修辞”部分,作者设专节探讨“重复”,惊人地展示了他对古今重复理论的渊博学识以及圣经中重复的深刻理解。记得2004年5月在香港举行的首届“国际华裔圣经学术会议”上,梁工作了长达一小时的主题发言,题目就是《圣经叙事中“重复”之思考》,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今日重读“重复”,心头更别有一番滋味和启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余论”里,作者对圣经叙事批评作了一番清理和反思,认为叙事批评专注于圣经文本自身,在历史背景不确定的情况下为分析文本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视角;它有助于圣经研究进入可与学术界自由对话的领域,还有助于协调各类读者对文本的不同见解;它能为陶冶情操乃至改造社会释放出圣经故事的固有力量,还能为“纯美学”性质的圣经文学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范式。与此同时,作者也指出叙事批评存在的缺陷:叙事学者在专注于圣经文本的形式审美要素之际,或多或少地忽视了意识形态角度的分析,对拓宽视野吸取其他派别之长、从事跨学科研究也关注不够。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通观《圣经叙事艺术研究》,不难发现,梁工的研究显然发挥了叙事批评的优长而又避免了通常存在的缺陷。; (《圣经叙事艺术研究》,梁工著,商务印书馆2005年3月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