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西风黄叶季节,从《中国电视报》欣悉根据山崎丰子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白色巨塔》,将于下半年同我国观众见面,喜不自禁之余,遥望东瀛浩茫天宇,前尘后事齐涌心头。
光景是1980年,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同日本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的协定,我同当时的副所长吴介民同志应
冒着淅沥秋雨搭乘女士派来的专车,到她家刚一落座,她就开门见山,表示她计划写篇中国题材的小说,希我代她联系访华事宜,我表示待请示国内后再告。于是,翌年我在北京机场迎来了她。甫抵北京,深更半夜给我打来了电话。
“李桑(日语“先生”的谐音)!请替我买机票,我要回日本!”
“老姐姐,怎么啦?”“那位翻译不行,我无法开展工作!”
“别急呀!我同接待单位联系一下……”
从此,她多次风尘仆仆穿梭赤县与东瀛之间,每次都滞留三四个月之久,足迹遍于大半个中国,采访了大批日本孤儿、工厂甚至劳改农场和监狱,最后顺利完成采访任务,积累大量第一手材料,以其独树一帜的历史叙述风格,以《大地之子》书名先在日本销路最佳的《文艺春秋》月刊连载,轰动一时,其后出了单行本,长达三卷本之多,凸现出她驾驭巨制的能力,一时洛阳纸贵,成为长期畅销书。我半开玩笑地说她稿酬一定可观,她倒是老老实实告诉我,距离享受奢侈生活路途遥远云云。
《白色巨塔》(1965)最初发表在日本《周刊每日》,连载长达一年零八个月,后经作者稍加修改,于1965年出版单行本,原文约68万字,两年间印行27次;上世纪60年代末又出版了续篇,10年内共印行36次。该书以悲剧性冲突为着力点和归宿,依托主要人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把对欲望的不同追求及其包含的人生意味的描摹,以写实的手法,既酣畅淋漓又收放自如,并在强烈对比中,探视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及其嬗变,表现了这位女作家对人的心灵、人性有深刻冷峻的视察和批判。其批判和揭露矛头直指隐藏在高等校园内的学术腐败、权钱交易等丑恶现象,揭示了一部分高校教师精神家园的坍塌与道德底线溃决的深层原因。对当今大学校园中的尔虞我诈以及医疗中的欺骗与伤害等种种负现象有所揭露并予批判。因此,这部小说在连载期间就引起各方面的强烈反应。特别是医药卫生界,对其黑暗面的曝光,以及误诊的法律诉讼事件更是不满。
《白色巨塔》主人公国立浪速(日本大阪旧名,明眼人一看就晓得隐喻大阪大学)大学附属医院第一外科副教授财前五郎,由于误诊病人身亡魂消,家属诉诸法律。财前费尽心机不择手段地笼络收买有关医务人员做有利于自己的证词。而另一名副教授里见,不顾外界的压力和诱惑,顺乎本性保持着内心的完整,在法庭上仗义执言。一次针尖对麦芒的剧烈碰撞,祸起萧墙,里见把自己推到了矛盾冲突的风口浪尖,引来一系列的挟嫌报复。法院判决财前胜诉,里见被谪贬到外地医院作副教授,已经由一只栖息着的鹰变成了一只吐血的杜鹃。然而,即便是岁月的刻刀,也没有将他的棱角削平。他就像一匹难以驾驭的野马,即便面对再邪恶的对手也毫不退缩,以主动提出辞职相对抗。
女作家准确地把握住了里见的性格,刻画得形神兼备而又血肉丰满,以饱含激情的笔触塑造出名利场难得的内在气质。里见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中的美梦破灭,是同他超凡脱俗的价值标准和后天的执著追求分不开的,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达到一种永恒的精神和谐,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更带着人文的关怀,是关系到知识分子一生发展的哲学命题。
《白色巨塔》是一部从总体到局部乃至各种环节和因素,都经过精心巧妙的构思而形成的完整作品,其框架和结构极具不同凡响的戏剧性。从选举内科主任和医疗事故这一特殊的角度切入社会生活,家庭中的真情与纷争,师生的友谊与矛盾,校园内的权势倾轧,社会上的世态炎凉,交织成一幅丰富生动的社会图卷,它蕴涵了更深厚、更发人深思的社会内容。由于选举和对簿公堂所产生的形形色色极具时代特色的矛盾冲突,也正是在这些矛盾冲突中,主要人物的现实生活在书中得到了客观真切的叙述,从而揭示人的尊严在名利场中所受到的亵渎。世界因认识丑陋而美丽。这部作品的人物对白一口“关西辩”方言,译成华语不失原韵难度不小,笔者渴望一览影片从中学习。
法院判决后,里见站在大学的校庭里,望着那座新盖起的医院白色大楼,委实有“白色巨塔”之感。在那厚厚的墙壁深处,潜藏着令人疯狂的暗流,里见悲愤地提笔写了辞职报告,心中喃喃地说:别了,你这座“白色巨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