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李楠:采摘“郁金香”再亮“补情天”

2005-09-2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目前正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做博士后研究的李楠

那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有人敲门,听到我喊“请进”后,一个女学生推门进来,笑着说找祝晓风。来人衣着十分朴素,说话很腼腆

,那么慢,那么小心,还带点口音。这就是李楠。

李楠看起来比她的实际年龄要年轻。这主要是因为她的淳朴。是这种淳朴成就了她的发现。

第一次见李楠的情景就这样还如在眼前,清晰可见。那年,有一次碰见吴福辉先生,聊起来,他说他的一名博士生正在研究上海小报,很有意思。我就通过吴福辉约李楠。李楠就来了。就在永安路光明日报的五楼,那间拥挤的办公室里,她讲她的小报研究。我听着,知道我们报纸可以用其中一部分,就请她尽快整理出一个三五千字的东西。她说她正忙。我就问,你忙什么呢?她说帮着吴老师为组织、评选唐?文学奖打下手,做些秘书工作。我听了,觉得这倒是个新闻,就请她帮忙把这个新闻写出来,同时还请吴福辉为报纸也写一篇东西。李楠就这样为中华读书报额外地贡献了一篇好新闻。她为此花了不少时间。她对写新闻的路数不太熟,但主要是因为她工作十分认真,每一条材料、每一句话都认真核对、反复修改。报道于2003年6月登出后,在学术界反响极好。

9月17日,星期六下午,李楠和我坐在北师大东门的一间咖啡馆里,接受我所谓的采访。

李楠是河南南阳市人。1991年本科毕业,当了几年高校教师,又考上河南大学的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她就想读博士。中国现代文学馆与河南大学有联合招生的博士点,她就选了吴福辉做导师,是以分数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的。这时的李楠,已经当了母亲。为了做研究,她不仅要离开家人,离开丈夫、孩子来到北京学习,还要到上海,去查阅资料、实地采访、考察。而到上海,她要自己租房子,自己负担研究的费用。这在不搞学术研究的人看来,当然是不好理解的。但她的家人仍给了她最大的支持,除了精神上的支持,还有经济上的保证。

李楠说:“阅读小报与以前接触新文学作品截然不同。在阅读新文学作家作品时,常常会产生感同身受的共鸣和生命跃动的激情,并获得审美的陶冶和提升。而小报带给我的,只是繁复芜杂的日常琐屑,道听途说的奇闻逸事,戏说式的时事评介,类型化模式化的长篇连载小说,如此等等。不过,拒绝崇高的这种学习经历幸亏时间不太长久,经过一个枯燥、乏味,甚至绝望的阅读阶段,渐渐能够触摸到小报那跳动的生活脉搏了。小报是流行在上海市民中的一种轻松读物,是市民文化的文本,而上海市民文化包括鸳蝴文化和海派文化两种前后的形态,因此,小报研究如果从鸳蝴文化和海派文化切入,即能够把握到市民文化衍变的轨迹。”

上海图书馆每天上午8点半开门,李楠都要提前赶到,因为查阅旧报纸的机器很少,去晚了就被别人用了。旧报阅览室下午五点关门,她就五点才从里面出来,但是并不回住处,而是找地方简单吃点东西,然后再到别的阅览室接着看书,直到九点,每日如此。只是周末旧报阅览室不开,李楠就骑着自行车,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转,对照上海老地图上的地名,做实地考察。李楠说,吴老师告诉她,要了解旧上海,就要熟悉上海的街道弄堂,深入到上海的深处,亲身感受上海。几十个周末转下来,李楠对上海的街道已熟门熟路了。

和导师吴福辉一样,李楠做上海小报研究,主要就是因为喜欢海派文学,没什么其他目的。但是天道酬勤,上天给了她一个应有的回报。她发现张爱玲的小说佚文《郁金香》,发现东方??的小说《补情天》,完全是她做博士论文的一个副产品。她说,吴老师一开始就强调掌握原始的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她查阅老上海小报是大范围的、没有概念束缚的。李楠熟读张爱玲作品,她当时在《小日报》上翻阅到《郁金香》时,就意识到这是张爱玲的一篇尚未被研究者发现的小说。但是和吴福辉提起后,吴老师一开始觉得以张爱玲的名气和成就,要确定是在这种小报上发表作品,应经过考证,不要贸然从事。中间李楠忙于博士论文写作,手头又没有小说的复印件,吴福辉不愿让李楠陷于此事,而影响博士论文写作,这样就拖了下来。但学术发现并不因为它公之于世稍晚而损失它的价值,相反,机缘巧合,在张爱玲逝世十周年的时候,经过陈子善、吴福辉做了学术鉴定,这一发现一公布,就引起了学术界和读者的强烈关注。

李楠从2004年博士毕业后,就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师从刘勇教授研究北京市民文化,明年出站。博士后研究的题目是“北京小报研究”,做的当然也很苦,仍是每天从早到晚去图书馆坐冷板凳。

李楠的父亲曾经是一名县委书记,也是学中文出身。李楠说,父亲本来要来北京看病的,因自己忙于阅读北京(平)小报和修改博士论文,才一拖再拖。谁曾想到,父亲竟于去年10月26日突然去世,把她留在了巨大的悲伤和永远的遗憾当中。父亲的心愿,就是希望孩子做学问,而不是当官。今天如果他天上有知,看到女儿的文学成就,一定会深感欣慰的。

自2003年至今,李楠在《文学评论》、《学术月刊》、《新文学史料》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上海文化》、《广东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韩国《韩中言语文化研究》也发表了她关于上海小报研究的成果,她的博士论文《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一种综合的文化文学考察》作为“猫头鹰学术文丛”之一种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李楠的学术生涯刚刚开始,她还年轻,郁金香花一样的未来正向她迤逦展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