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语文新教材不宜“挖”名作墙脚

2005-09-2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据报道,六年级学生将不用再为“非淡泊无以明志”的含义难理解而头疼。新版六年级语文教材篇目改动很大,一些艰深的名家名篇将“退出”,而一些儿童故事则被收入其中。记者仔细比对了新老版本的六年级语文教材,发现新教材删去的篇目达20篇,新加入的篇目只有12篇,不仅总篇目数量有所减少,且删去不少名作名篇。其

中包括收有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千古名句的《诫子书》,著名漫画家、散文家丰子恺先生的《给我的孩子们》,还有郦道元的《三峡》、培根的《论读书》等。

孩子的阅读能力、认识能力有限,让偏难古怪的名著作品退出教材是可以理解的,但从发展和审美教育角度而言,还是有点不合适。

第一,违背了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原则。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人文精神,增加人文内涵,实施文学教育,让孩子们通过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调动对真善美的渴求。语文教学不仅为了得到知识,更在于提升人文素养和人文气质。因此,仅仅用浅显的孩子语言代替成人语言,虽然有利于理解,流传千古的名篇却受到了淡忘,单调的语言色彩不利于开发孩子们丰富多彩的语言和审美认知。名著作为时代和语言的经典,虽然孩子现在不能弄懂,得到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是任何庸俗作品都不能代替的。今天的阅读是在进行“读万卷书”的积累,明天的实践就是“行万里路”。所以,让孩子离开名著会不会造成阅读视野、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降低呢?

第二,不符合孩子的阅读现状,会限制孩子的自主阅读意识。“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鲁迅语);郭沫若也强调“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来读书,增强自主阅读意识。现在孩子的阅读面都非常广,他们的课余阅读范围都已经达到了“四大名著”等中外名篇;心理年龄也非常成熟,欣赏层次超越了童话时代;受影视传媒的影响,欣赏视野广阔的同学甚至形成了立体化自主阅读意识。现在,仅仅用童话色彩的作品,取代名篇,虽然是好心,不符合他们的阅读心理和心理需求,会让孩子觉得单调,难度较低,会减少盎然兴趣,限制自主阅读意识,不利于形成探究性和追根求源的学习理念。第三,不符合应试教育的现状。“为了更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新教材新加入不少儿童故事”,这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思想。可是,当今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考试、升学需要,课程如此简单,能适应高考试题的模式化需要吗?“没有困难的学习是毫无意义的学习”,降低了知识难度,会让孩子对语文认知的探究欲望和情趣大大降低,在重大考试面前失去好成绩,家长可能会用课外阅读的偏难怪给孩子“知识补钙”,教材改革成为空谈!

名著是穿越历史隧洞流传至今的文学精华,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单纯理解,而是为了熏陶和心灵继承,而这些童话色彩的作品虽然也非常优秀,毕竟没有经过时代选择。所以,语文教材“挖”名作墙脚还是有点不合时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