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莎”令东方明珠塔为之颤栗
重大天气预报用语可否适当“谦虚谨慎”――“麦莎”台风引发的思考
作者先摘引媒体上的一段报道:“8月7日下午,在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召开的……会上,市气象台台长……介绍,‘麦莎’将于8日凌晨正面袭击京城,北京将有大到暴雨,局部地区甚至出现雨量在10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降雨可能持续36小时,平均降雨量将达到60毫米。‘麦莎’将带给北京10年来最强降雨过程,并有可能因降雨引发相关地质灾害。”于是,北京全市总动员,仅“组织防汛抢险队伍就30万人,专业抢险队伍100多支。加上基层居委会、街道组织的人马,称得上百万雄兵”;从7日夜间开始,许多水库放水降低水位,17座病危水库空库迎汛,有泥石流危险的地区4万居民提前转移安置……
结果,“麦莎”提前转向东北而去,预报基本成了空炮。
其实,天气预报偶有失败,本是常事(实际上,中央气象台在此前对“麦莎”路径预报还是相当准确的),重大天气预报不够准确亦世界性难题,非我国独然。所以作者认为,社会上所以有意见,可能还有其他因素,例如预报用语过于绝对,缺少余地。因为既然气象台言之凿凿,斩钉截铁,领导便容易下决心,媒体更会不遗余力,公众便深信不疑。然而,信之愈深,投入愈多,怨气愈大便是必然的了。何况,气象台在台风已在山东还继续预报向北移动影响北京,自己也是冒了很大风险的,因为历史上这种从山东直上的台风路径很少见。
实际上,北京天气预报用语较绝对化,在日常天气预报中早已如此。夏季偶尔甚至有今天报错了,明天还是如此坚定口气,结果又报错了的情况。对于一般天气,当然不会有什么问题,老百姓一笑了之。因为他们明白报错难免,而且毕竟近些年来气象服务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进步。但对重大天气,可否破例说句另一种可能性的话,或者像降水概率预报那样,加上个“出现概率”之类?这不仅对社会更负责,也是科学上实事求是。
作者分析,气象部门天气预报近十多年来“胆量增大”(例如早前不敢报暴雨甚至大雨),用语少余地,和数值天气预报(把大气运动和状态变化规律写成方程组,输入预报时刻的世界天气实况,在巨型计算机上数值化求解,得出未来天气)逐渐成熟并业务化有关。因为数值预报结果十分明确。不过,作者认为,十分明确不等于十分正确。因为数值预报虽是现代化高科技产品,但也都是人(天气预报专家)创造出来的。现代数值预报还受许多条件限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而且现实天气变化又是非线性(突变性)的,因此在关键时刻出现问题并不奇怪。这也就是数值预报结果必须经预报专家综合修正的原因(美国过去曾一度盲目信任数值预报结果,美国同行称之为“气象癌症”)。下面举个国内的例子:1991年夏,江淮大水,直到7月15日计算机仍预报江淮暴雨带继续维持,但几位有经验的预报专家根据我国东南方太平洋上有台风生成,坚持相反意见,最终会商通过,预报正确。
台风频发与全球变暖问题――卡特里娜飓风引发的思考
卡特里娜飓风重创新奥尔良,全球不乏“幸灾乐祸”者。因为,美国为了自己一国私利,不签署京都议定书,致使全球变暖加剧(美国排放的温室气体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4)。有人认为,这次卡特里娜飓风来袭,正是大自然对美国的一个惩罚。因为全球变暖使热带海水增温,可以供给台风生成的潜热能源增多,台风自然会更多更强。
不过,这只是从台风形成的气象学角度推理。而且本文作者还可提出相反的可能性。即,因为全球变暖主要是极地大幅变暖(赤道基本不升温),会使极地和赤道之间温差减小,这又会使地球大气环流强度减弱,其中包括副热带高压减弱。而副热带高压一减弱,流向赤道的两半球信风也会减弱,可是世界上形成台风的原始旋涡大多数正是诞生在两半球信风汇合的赤道辐合带之中。可见,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变暖并不利于台风的生成。当然,这同样也只是根据气象学原理作出的推理。此外,副高强度的减弱,可能还会导致台风强度的减弱,因为天气预报实践中可以发现,副高及其相邻的台风强度变化往往是同步的。还有,副高的减弱,它控制台风运动的引导气流随之减弱,因而台风出现怪异路径的可能性增加。
这两种意见是矛盾的,但从结果看却可以是统一的。因为这两种意见的前提都是全球变暖。而全球变暖的结果(大气环流调整)会造成全球极端气候事件(包括台风)增多。这个结论是现今全球变暖问题权威机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第3次(最新一次)评估报告中明确指出了的。
当然,对于卡特里娜飓风而言,是否就是全球变暖引起的极端气候事件的体现,作者认为,目前全球变暖还处于初期阶段,以上两种意见的作用应该还都不明显。而且卡特里娜飓风不论从强度和路径都并不算太异常(新奥尔良死亡人多,损失大,主要是风浪决了堤,全市被淹浸泡)。因此一定要说它主要是全球变暖的结果,未免有些勉强。当然,如果全球变暖继续下去,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都普遍增加,美国肯定会自食苦果(当然全世界也跟着受灾)了。
卡特里娜还引发了作者对全球变暖的进一步思考。作者认为,危险的是,现代人类活动多以“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方式(相当于俗话“四两拨千斤”)极其快速地恶化全球自然环境,已经造成了诸如全球变暖、酸雨、全球臭氧层减薄和南极臭氧洞等许多全球性严重问题。以全球变暖为例,人类工业化产生的热量对全球变暖的直接作用是很微小的,但是工业化排出的温室气体进入大气,使地球大气保暖性能增强,即通过地球大气内因造成的全球变暖效应则是很强的。而且,全球变暖到一旦南北极极冰大量融化,地球表面反射回太空的太阳热量大大减少,全球变暖将更为加速(且不可逆)。可见,不论是人类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改造或影响自然,都应慎之又慎;对于已经发现的问题(例如全球变暖),自然应迅速积极地治理。
换个时空,台风即是资源
台风确是个巨大灾害。1970年11月12 13日孟加拉湾一个强台风使孟加拉国30万人死亡。今年卡特里娜飓风重创美国新奥尔良市,死人近千,重建估计要1500亿美元。我国近些年来,凡较强的台风,经济损失都在百亿元人民币以上。
但是台风也非仅仅是灾害,换个时空往往成了资源。我国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广大地区,盛夏正是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伏旱时期,“雪中送炭”的台风雨正好能大面积缓解以至解除作物的伏旱。台风雨成了当地伏旱期间农作物翘首以待的水分资源。1995年夏,广东省水利厅利用准确的天气预报,在5号台风来袭以前,下令各有关地区水库放水发电,让随之而来的台风雨重把水库灌满。结果这个台风果然给广东多发了800万度电。可以想象,将来天气预报更加准确,台风可望成为当地盛夏的水利水电资源。还有,因为伏旱季节也正是当地高温期间,因此台风解旱的同时,也缓解了当地的酷暑之苦。例如2003年7月下旬伊布都台风就使江南大部地区40℃左右以上高温立即结束。而且,由于台风在海滨风灾时间短(进入陆地约50公里风速即减半),而台风在内陆的降水时间长,从空间和时间上资源作用都要比灾害时间大和长得多。
其实,台风之利远不止此。巨大台风系统把巨量的热量和水气向高纬度输送,它和从高纬南下的寒潮冷空气、冷洋流等一起,使地球大气中冷热和水气相对调匀,使世界大部地区气候适合人类居住。在这个问题上台风还是个“无名英雄”。
总之,世界上任何事物,有利也必有弊。充分用其利,充分抑其弊,台风就会从灾害转化成为资源。这和资源利用不当也会成为灾害,道理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