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学方法》
林毅夫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定价:24.00
林毅夫先生是中国目前为数不多的,在国内外均受到广泛尊重的经济学家。能做到这一点的中国经济学家并不算多。中国有不少很有真知灼见的经济学家,他们对中国的现实有深刻的理解,他们提出的政策建议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可是他们没能留下能写入经济学教科书的理论,也没能在国际杂志上发表文章,因而国际同行往往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工作。还有一些中国经济学家,他们能写出漂亮的论文,能在国外的大学里拿到终身教职,可是如果要问他们的理论对中国的经济建设有何意义,大部分时候的回答只能是暂时还看不到,他们在经济学圈子以外不为人所知也就并不奇怪了。林先生是上面两条都做到了。林先生的理论涵盖三农,经济改革,发展战略,金融以及宏观经济,都和我国的经济建设密切相关,而且林先生每每发论,必言之有物。
林先生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呢?我想答案可以从林先生的新书《论经济学方法》中找到。这本书是整理出来的林毅夫和学生们的对话。尽管这本书中很多的内容对于我这个上过多次林毅夫的课的人而言,算不得是第一次听说。但是如此系统和详尽的表述,以及对话的这种形式,却让这本书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我经常听到下面的这些说法:“美国的经济学要用很多数学”―――潜台词这东西管用吗?“中国的情况很特殊”―――潜台词是你学的东西对中国有用吗?“经济学家说什么的都有”―――潜台词是他们究竟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或是更直接的“西方那一套在中国行不通”―――潜台词是你想蒙谁啊?对于这样的批判我通常没想护短,我的回答通常是这样的:按照美国的标准,印度有很多很好的经济学家,而中国却没有几个。但说起经济发展,目前看来,中国却是要比印度好多了。其实我想我的回答还是太晦涩了。十几年前,在我每天学习的这座大楼的一间办公室里,杰夫・萨克斯和他的同事们,勇敢的为俄罗斯制定出了休克疗法的方案。这个方案无疑是杰夫・萨克斯的滑铁卢―――这位哈佛大学风头正劲的青年才俊,这位在委内瑞拉和波兰取得了成功的改革家,用他的方案把俄罗斯拖入了巨大的深渊。回想这件事情时他说:当时,我们忽略了很多不该忽略的问题。看来经济学理论在很多时候确实是行不通的,甚至会帮倒忙。
林毅夫反复的指出,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其实很简单,也很通用,就是理性的人在给定的约束下进行最大化的选择。这大概是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抽象的不能再抽象的框架了。经济学里的理性是说人做选择是内在一致的,而最常见的内在一致的选择方式,也是在经济学里最常见的假设就是效用最大化―――一个人在可做的选择中,总是会选择使自己的效用最大。林毅夫在《论经济学方法》一书中向我们传达的第一点信息就是经济学的方法是普适的,没有国界的。而坚持使用通用的经济学原理来分析问题,正是林先生能够在理论上为经济学做出贡献的重要原因之一。
林毅夫强调的更重要的一点:经济学的方法虽然是普适的,但是经济学的结论不是。解决上面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认识到不同国家本质的不同之处。林毅夫向我们传达的第三点信息是只有抓住了一个国家与别的国家的本质上的区别,我们才有可能运用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得出适合于这个国家的结论。这其实是整本《论经济学方法》中所要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我们看到的大部分误人子弟的经济学理论或者经济学家的言论,多半时候不是由于经济学的方法有问题,而是由于他们对所分析的经济缺乏深刻的认识,没有从本质上看到人们在做选择时面临的约束究竟是什么。简单的套用已有的结论或是从现象到现象,自然无法对经济有正确的描述。熟悉林先生发展战略理论的人都会知道,其理论的关键是认定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本质区别是在于它们的要素禀赋结构不同。而一旦抓住了这一点,很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经济现象背后的原因立刻就变得显而易见了。
以上的三点信息大概也就是林毅夫提倡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原因,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把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来分析中国的问题就是本土化,对中国问题用通用的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来进行分析,而不是拘泥于中国的所谓的“特殊性”,就是国际化。本土化是要意识到在具体约束上中国是不同的,国际化是指分析问题的方法应该是通用的。强调本土化而不强调国际化,得到的将会是一些只能称作是“描述”不能称作是“理论”的东西;强调国际化却不强调本土化,得到的会是只能看不能用的理论。
林毅夫在《论经济学方法》中着重讨论了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我不知道有没有人会讨论“物理究竟需不需要那么多数学”,这种问题听起来说不定都有点可笑。但是为什么到了经济学这就成了一个问题了呢?恕我直言,这是中国教育的问题。长期的文理分科,而文科又不重视数学,经济学在传统上又被当作文科。大家默认文科是不应该用那么多数学的,可偏偏经济学越来越多的用数学,自然就有了这样的问题。其实你要是看看哈佛大学招收经济学博士的基本条件,你也许会大吃一惊。哈佛大学并不要求经济学博士的申请人学过任何经济学,但是申请者必须学过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数理统计才有可能被考虑录取。
经济学数学化的始作俑者大概应该可以算是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保罗・萨缪而森。他向人们展示了用数学分析经济问题的力量。一些原来已经知道的结果可以用数学重新表示出来,更重要的是一个原来不知道的结果被数学揭示了出来。林毅夫说的很对,数学是一种强大的逻辑工具,它不是必须的但是通常是很有用的。一个人的逻辑如果足够强,如果可以无缝隙的思考,数学也许可以是不必要的。斯密、凯恩斯、弗里德曼……,他们最重要的经济学思想很多都是用文字而不是数学表达出来的。没有数学,并没有影响他们在经济学发展中的地位。但是,现代经济学通过数学分析表明,这些大师们的理论在很多时候只是更广泛的情形中的一个特例。他们其实做了无数的简化,抽象和假设才形成了他们的结论,而一旦这些简化,抽象和假设中的一些不成立,他们的理论也就出现了问题。
中国未来的发展无可限量,而其间所要面临的问题更是为年轻学人们提供了无穷的施展才华的可能。林先生作为师者,在对话中一再强调要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按照林先生所提倡方法论的精髓,我最后还要提醒这本书的读者,这本书也只是林先生一人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看法,未必完全对,未必一直对,未必适用于一切情况。道可道,非常道。如果想做到“运用之妙,寸乎一心”,个人的努力勤奋仍然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