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虎起龙收“武十回”

2005-10-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扬州评话王派水浒・武松》 王丽堂口述 郭铁松等整理 中华书局2005年7月出版

上世纪30年代,一代扬州评话宗师王少堂先生口述本《武松》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风靡

海内外,老舍先生曾撰文将此书誉为“通俗史诗”。近半个世纪后,王派扬州评话的优秀传人、王少堂先生孙女王丽堂的演出本《武松》继而由中华书局出版,实乃幸事。

《武松》,又称《武十回》,根据《水浒传》中武松的故事改编。讲述武松寻兄,路过景阳冈打虎,后参任县土兵都头。其嫂潘金莲与西门庆通奸,毒死武大郎,武松杀死潘和西门后自首,发配孟州。十字坡打店,巧会张青、孙二娘夫妇。天王庙举鼎,结识施恩,因打抱不平,快活林醉打蒋门神,遭张都监陷害,二次发配。蒋门神指使解差中途暗算,反被武松崩刑杀命,夜回孟州,血溅鸳鸯楼。后得张青夫妇相助,改扮头陀前往二龙山。途经蜈蚣岭,翦除恶人吴千与李二头陀。路经白虎镇,误打孔亮,与宋江相会。最后会合鲁智深、杨志等智取二龙山。此十回书,即《景阳冈打虎》、《杀嫂祭兄》、《斗杀西门庆》、《十字坡打店》、《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夜杀都监府》、《夜走蜈蚣岭》、《吊打白虎镇》、《智取二龙山》,号称“虎起龙收”。

本书在王少堂先生口述本的基础上,对其中一些细节进行了丰富、加工和润色,既有点点滴滴的补充,更有锦上添花式的新的艺术处理。如《景阳冈打虎》,在“打虎”之前增加了“书外书”,即对于虎的习性、特点和它如何捕食不同的猎物,作了比较详尽的介绍。这类情节看似游离于主题之外,但实际上是评话艺术通过叙述上的节奏感变化产生韵律美的具体体现。再如《王婆表功》,对一大段几百句的“贯口”重新断句整合,使其由慢到快,越说越快,慢而不断,快而不乱,充分显示出王丽堂在艺术上的精心创造和个人特色。书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多是由《水浒传》中衍生发展而原著所不具的,我想这恐怕正是老舍先生称之为“通俗史诗”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之所以称其为通俗史诗,我个人认为原因有三。一、作为评话小说,《武松》理所当然属于通俗文学。二、围绕着书胆,书中又创造出许许多多具有鲜活形象的人物,既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豪杰,更多的是形形色色的普通人,这些所谓的“凡人”,造就出凡人的史诗,亦即通俗的史诗。三、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四面八方描写生活,细致入微,丝丝入扣。当今的小说讲求艺术的控制,意识流也好,后现代也罢,有时难免让人如坠云里雾里;而评话则细巨不遗,搏兔亦用全力,层层铺陈,跌宕起伏,我相信这更加符合大众的阅读口味。

《武松》之所以深入人心,在于其继承了评话艺术的一贯传统,即以古比今,古为今用。说书人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同时又可以灵活地淡出淡入,转移到听众(读者)的立场和角度,仍以说书人的身份指点江山、自由评说,甚至可以将当前的人情世态融入其中。这是以一种全知全能的态度介入叙事,却并不脱离评话情节的表演程式,而这正是评话这种艺术形式所独具的表现手段。

王丽堂演出本《武松》的出版,既是对扬州评话王派水浒的传承发展,更是弘扬民族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具体收获。透过本书,读者可以体味到凝聚着王派四代评话艺人心血的艰辛,充分领略我国传统曲艺文学的独特魅力,把握住民族文化的精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