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天在上》、《大雪无痕》这两部先后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小说,让读者把著名作家陆天明与“反腐”这个词紧密联系在一起。日前,陆天明的最新“推理型”反腐力作《高纬度战栗》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整个小说都在试图触及当代人心灵深处最为敏感的区域,有些问题可能还会触及我们脆弱的神经,让读者‘战栗’起来
这部小说充满紧张的气氛,文字极为老练、惊心动魄的侦破故事,扑朔迷离的推理情节,充满悬念的叙述技巧,读来让人欲罢不能。
读书报:我看到这部小说的时候,首先是觉得书名特别奇怪,“战栗”这个词,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讯息呢?
陆天明:整个小说都在试图触及当代人心灵深处最为敏感的区域,但也有些事情,会触及到我们脆弱的神经,让我们处于战栗中。这个战栗不一定是因为害怕,也可能是因为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遇到强大的挫折。我希望在小说中,反映出当代人真实的生存状态,希望我们过得更祥和,更纯真。
读书报:我记得您在刚推出《省委书记》的时候曾说,为了熟悉省委书记的生活,您曾跟几个现任或退任的省级干部有过很多交流。在这部《高纬度战栗》中,从省公安厅,到县公安局,甚至更小的派出所,您都写得非常逼真,请问这些经验从哪里来呢?
陆天明: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就在在司法部门呆过一年,我天天到法院上班,跟着一个老法官,到监狱提犯人,开庭,每个程序都很了解。后来我还到一个派出所呆了三个月,去年还到省公安厅和县公安局去下生活。小说里提到的警方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也是我自己这么多年来的积累。
读书报:现在的很多反腐小说都在讲求“人性化”,即使是腐败的官员,也不会是生来就坏的。但我发现您在作品中更进了一步,你还提到在一个官员走向腐败的过程中,普通民众可能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可能是一个很刺激读者的观点。
陆天明:我想从腐败产生的根源着手,就是为什么在中国会产生腐败。某些人品格的问题,体制不完善的问题,等等,都可能造成一批官员的堕落腐败,但是,我把根源又往里面挖了一些。中国腐败的产生,固然要痛恨这些堕落的官员,堕落的人,但与此同时,我们每个人都要自责一些,都要想一想,我们自己在这个人的腐败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是坏人吗?不是,但是,出于不同的利益和动机,在保持公正、公平、正义的问题上,他们后退了。正是这种后退,造成了无数的问题。而这些后退,几乎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在每个人身上。每个人都要忏悔、警觉、自问一下:我做了那样的人没有?我在这个问题上发生了什么样的作用?要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怎么估价都不为过。我着重在这点上作了刻画,我确实有一种疗救的主观愿望,希望能有一些实在的效果。
读书报:如果让您用简单的几句话来向读者介绍这本《高纬度战栗》,您会怎么说?
陆天明:这是我一部多年来就想写的作品,一部呕心沥血的作品,也是我写得最艰难的一部小说。《苍天在上》我写了五个半月,《大雪无痕》写了两个半月,《省委书记》连采访带写作用了一年,但《高纬度战栗》我写了快两年。这当中除了我妹妹陆星儿病逝,我基本就没离开过电脑,其他什么事情都不做了,就写这本书。写到最后两三个月,就根本写不下去了,牙疼得整天出虚汗,一天吃两三次止疼药,就那么熬着,硬撑着写完的。
读书报:整个采访过程中,我发现您总是特别强调现实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为什么?
陆天明:这是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提倡的文学观念,就是一定要趟出这样一条路来,让文学回到人民中间去。文学在中国脱离人民已经太久了,尤其小说,应该让最大多数的民众喜欢看。很多普通民众,根本看不到东西;有些东西,他们也看不下去。文学只在极小的一个圈子里热闹着。我觉得,要写得好看,要让大家爱看,要把你对生活的感受、对生命的感受传导到小说中去,让大家产生共鸣,然后一起探讨怎么把社会建设得更好。
读书报:所谓“推理”,可否理解成这部小说更注重故事的紧张、悬念和扑朔迷离?――如当前书界热销的侦探、悬疑类小说?是否您也受此影响?
陆天明:你这里有两问。对你的第一问,我的回答是“是的”。因为这部新小说实际上它就是一部侦探和悬疑类小说。对第二问,好像就不能说得那么干脆和简单明了了。首先要说明的是这部小说的创作,和当前热销什么无关。但和我几年来的一个创作意愿却是极有关系的。这几年来,我一直在努力写这样一种小说:既非常文学,又非常大众;既非常严肃,又非常好读;既非常现实,又非常深刻;既非常通俗,又极有内涵。希望做到能让每一个读者对它都“欲罢不能,又掩卷深思”,希望它能参与到广大民众当下的生活变革中,起一点它能够起的和应该起的作用。
读书报:您说了那么多的“通俗”、“大众”、“好读”,就不担心会降低它的文学品格吗?
陆天明: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小说脱离最广大的人民大众已经太久了,不考虑广大民众的阅读意愿也太久了。现在是时候了,应该让我们的文学和小说回到亿万“下里巴人”手中去了,应该让我们的文学成为这亿万“下里巴人”精神生活不可分的一部分了。必须看到,在这一点上,广大普通民众今天实在是太“贫乏”,太饥渴了。忽视这样一个最广大群体的阅读意愿和文学权利,必将后患无穷。同时,作为当代一个文学人,也应该自问,良心何在?难道您不认为,让文学和小说回到广大民众中间去,同样是一件“非常伟大和艰难的事情”吗?当然,要做到那么多的“既……又……”,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一回写《高纬度战栗》我就写得非常累。在将近两年的时间中,除了我妹妹病重和去世,我就没有离开过电脑桌前一步。写到最后两三个月的时候,剧烈的牙疼和虚汗一直在折磨着我,体力透支到几乎无法再坚持下去的地步。它的的确确让我感觉到,实现这样一种“兼顾”,真的是太难太难。绝对不是某些人想的那样,似乎,“贴近现实”和“通俗”“大众化”是一条人皆能为之的“名利场捷径”。太不是那么一回子事了。相反,我现在倒有了这样一种体验:相比之下,让今天的知识分子,只去顾及他的那点“自我”和“个性”,倒是比较容易的,而要去“兼顾大众”并且又要创造和表达出另一种文学的和生存的意境,的确有点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