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泉》[美]安・兰德著 重庆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
兰德的小说《源泉》1943年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至今仍以每年超过10万册的数量再版。在此书25周年再版序言中,兰德自言:“每一代人中,只有少数人能完全理解和完全实现人类的才能,而其余的人都背叛了它。不过这并不重要。正是这
《教育为何是无用的》[美]丹尼尔・科顿姆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
丹尼尔・科顿姆站在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的高度,通过对诸如人性、爱、美、身份等的本质的关注,以及学术界的丑闻、身份政治、多元文化、学术界的社团化等话题,深入探究了那些对知识加以抨击的人。在认为不能简单地将对教育的敌视视为一种野蛮、愚蠢和虚无主义的反应的同时,他从全新的角度阐述了以上话题。作为一部关于文化争论和分析的著作,这本书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才学,也非常发人深思。该书大量引用了文学、哲学、艺术、电影以及其他领域的材料,以“对教育的敌视是历史和当代美国生活中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现象”这一推论为线索展开论述,对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的一个话题,即文科教育和实用教育孰优孰劣的问题,进行了真实的探究。面对19世纪时穆勒提出的功利概念,科顿姆对近几十年来在思想家当中流行的敌视无用性的观点提出了直接的反对意见,并主张教育如果想要做到名副其实,那么它就必须是“无用的”。
《翻译与后现代性》 陈永国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
发表于1923年的本雅明《译者的任务》在沉寂半个世纪后,以其对语言的单一关怀在当代西方批评理论,尤其在当下方兴未艾的翻译理论研究中,激起了千层巨浪。继之,德里达、德曼等解构主义大师,斯皮瓦克、根茨勒、韦努蒂等后殖民翻译理论家,包括一些热衷于后殖民主义理论、女性主义、全球化和比较文学研究的批评家,指出了跨文化语境下由翻译促进的国际文化交往的特征,在更深的语言层次上探讨了以翻译为体现的话语、意义、符号、权力、政治及其在经济和军事格局中的分量。本书选目精当而且视野宏阔,汇集相关翻译与后现代文化政治的经典文本计25篇,广涉语言、文化、政治;贯通哲学、文学、神学;论及话语、权力、身份。除了本雅明的经典文本《译者的任务》外,还收录翻译理论不可绕过的诸如德里达的《巴别塔》、斯皮瓦克的《翻译的政治》等名篇,可以说是为目前日渐深入和热烈的翻译理论研究准备了一个基础性的读本。
《故人・故乡・故事》 郁风著 三联书店2005年10月出版
年届九旬的郁风,把对20世纪以来的风风雨雨以及亲人、友人和故乡的回忆,都浓缩到这部小书里,向读者展现了风雨的片段,却没有自我的哀怨与凄凉,倒让她将国仇家恨凝于笔端,书写出充满豪情和亲情的篇章。像老朋友们一样,七年的牢狱,作者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对艺术、对祖国的执着的爱。还有富春江畔的故乡,它的每一种变化都萦绕在作者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