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应试”仍在左右学生课外阅读

2005-10-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本报讯 如今,中小学生虽然拥有课外书较多,其种类丰富且来源多种多样,但是,“应试”类课外读物所占比例偏大,已经影响到素质教育的推行,也削弱了国家“减负”政策的实际效果。这是“第二届中国教育报刊业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上发布的一项最新调查报告所得出的结论。

近日,中国出版

科学研究所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第二届中国教育报刊业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论坛期间,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李庆丰博士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现状及影响分析的调查报告。这份研究报告是建立在课题组面向北京地区24所城乡中小学校的847名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基础之上的。研究人员表示,北京是我国经济和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消费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因此,这次调查所得出的结论,可以为研究全国课外阅读与中小学生成长之间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实践基础,它对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小学课外读物的出版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这项研究中所称的“课外读物”,是指除了学校课程教科书以外,为青少年儿童学生提供的所有读物。根据对有效回收的847份问卷所做的统计分析,课题组发现,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现状呈现数量多但参差不齐、结构复杂、来源广泛、质量基本有保障、使用方式多样化和使用效果良好等六大特点。

调查发现,北京市中小学生所拥有的课外书数量比较多,超过78%的学生有10本以上的非教辅类课外书,超过50%的学生有50本以上的非教辅类课外书,还有超过10%的学生有300本以上的非教辅类课外书。不同年级的学生拥有课外书的数量存在显著差异,65%以上的初中生的课外书拥有量在50本以下,而小学生和高中生课外书拥有量在50本以下的只占30%多一点。数据还显示,学生每年新添的课外读物数量也比较大,有接近70%的中小学生每年新添课外书在5本以上,相对而言,小学生新添的则更多,平均每人每年新购买课外读物在6―15本之间。

不同年级的学生拥有的课外书是不一样的,小学生课外书中以童话、动画和科幻故事类居多,初高中学生则喜欢侦探、武侠或言情小说,而古典名著或名人传记也以小学生和高中生为主要购买对象。在这些被访问的中小学生中,有74%的人订阅了报刊杂志,其中订教辅类报刊杂志的占55.5%。但是,订阅报刊杂志的数量都不是很大,有10%的人订阅了3种(含3种)以上,更多的人基本是1种或2种。

如今中小学生拥有课外读物的来源也是多种多样,有59.5%的学生是父母给买的,45.8%的学生是学校和班级集体订购的,有83.5%的学生会自己主动购买,42.7%的学生是老师推荐购买的,还有32.7%的人是亲戚朋友送的,也有28.9%的人是从网上下载课外读物。这些不同来源在不同年级的学生身上有着不同的表现:在小学阶段,86.4%的人是父母给买书,在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由学校和班级推荐买书的比例分别为59.3%和23.9%。这说明了低年级的学生总是被动地得到课外书,而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多的主动性来获取课外读物。

调查表明,目前中小学生所拥有的课外读物的质量还算满意,92%的人认为只有很少的错误或没有错误,认为存在错误较多或很多的只占到7.8%。

在课外读物的使用方式上,最主要的还是自己使用和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使用,只有不到10%的人是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使用。使用方式在不同年级也有略微差异,高年级自己使用的比例要略高于低年级,低年级在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使用的比例也要略高于高年级。

无论是教辅类课外读物,还是非教辅类课外读物的使用,都对学生产生了较大影响。认为“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或学习效率”的课外读物中,教辅类课外读物(70.7%)远远超出非教辅类课外读物(20%);认为“容易影响学习,还是少看的好”的课外书中,非教辅类课外读物(16.6%)却大大超出教辅类课外读物(5.6%);认为“不喜欢看,是父母老师要求我们看”的课外书中,教辅类课外读物占15.2%,而非教辅类课外读物只占4.8%。由此说明,一方面多数学生肯定了教辅类课外读物对提高学习成绩有直接帮助作用,另一方面是他们反感这些被动接受的教辅类课外读物,而阅读自己喜欢的非教辅类课外读物又怕影响学习,这种左右为难的局面无疑给学生们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这也表明,当前中小学教育还带有很深的“应试教育”烙印,同时,中小学生对非教辅类课外读物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