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个村庄的记忆

2005-10-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历史无法复原,幸好还有像《西柏坡》这样的文字,让我们在走进一个小村庄的同时,也走进了历史,走进了深深的岁月。

岁月常常会将她最惊心动魄的故事隐逸于幽深的谷底,让我们在沉埃落定细说从头之时不禁感叹并折服于她的巨大玄机。当灾难深重的中国走进1947年的时候,历史,

将她的目光停驻在了太行山麓一个极普通的小村庄:西柏坡。翻开长篇小说《西柏坡》(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作家赵万里诗意的讲述,会带你走进那个藏在大山褶皱里的村落。

《西柏坡》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正是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并最终决定胜负的两年。西柏坡的两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惊鸿一瞥,甚至相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史而言,它都是短暂的。但因为处于社会变革、时代转折的关口,必然地引发了一系列纷繁复杂的事件。小说再现了发生在西柏坡的一幕幕意蕴深远的历史镜头:党中央撤离延安、毛泽东转战陕北、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刘少奇主持土改工作、董必武筹建中国人民银行、毛泽东阜平城南庄遇险、解放石家庄、粉碎蒋介石突袭冀西、 五大书记 指挥三大战役、与民主党派筹划新政协、接见苏联特使米高扬、和平解放北平、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党中央从西柏坡赴京……一个小小的村庄,承载了共和国孕育诞生的诸多记忆。而如何透过事件的表象,把握住更为细致的内部肌理和更为丰富的精神内容,是对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深度要求,也是对创作者提出的新的挑战。这就需要对历史、对革命进行一种现代意义上的重新观照、重新解读,在时世的风云变换中挖掘出更为深层的社会和民族心理动因。

历史写作承担着文化价值的传承和社会观念的塑形,它要求写作者对真实而非现实负责,对历史而非观念负责。尽管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一分子,个人的视域,难以摆脱一己的价值偏见和社会文化成规的制约,但意识到自己处于历史之中,并不排除以客观化方式认识历史的愿望,而这种愿望的达成,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对历史阐释的“限度”与“高度”的清醒认知。《西柏坡》中,刘少奇土改纠偏是很动人的一笔。小说写到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后,刘少奇不顾身体的虚弱,深入村落,走访调查,及时发现了碾子沟贫农团批斗地主的过激行为。而更为可贵的是,事后他勇于反省,勇于纠偏,病榻上与朱德的一番感言显示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磊落坦白的胸襟和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从一代伟人的言行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一个政党保持生命活力的秘密所在。

历史的发展既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又取决于具体的历史环境和从事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的抉择。《西柏坡》通过对激情岁月里领袖人物平凡生活和人际情感的展现,发掘出更为人性化的精神内容,从不同的生活侧面,展现出伟人的人格魅力。1949新年的一场大雪,不仅激发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浪漫豪情,还将他的思绪引向了即将面临的新的挑战和考验。

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沧桑之后,再一次回眸西柏坡,我们不禁感慨于前行者们不灭的激情和不屈的意志。昨日无法重现,历史无法复原,但幸好还有像《西柏坡》这样的关于 记忆 的文字,让我们在走进一个小村庄的同时,也走进了历史,走进了深深的岁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