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康慨报道关于75年前苏联大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自杀事件的秘密档案,首次结集成书,在莫斯科出版。
此书名为《“我死
《真理报》10月20日报道说,1995年,俄罗斯政府将马雅可夫斯基自杀事件的档案移交给了国家马雅可夫斯基博物馆,包括一份长达139页的调查报告、现场照片、书信、马雅可夫斯基死前留下的便条,另有他的情人莉莉娅・布里克写给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NKVD)首脑叶若夫的信,以及斯大林对此信的批示。
1930年4月14日上午10点17分,36岁的马雅可夫斯基在莫斯科寓所开枪自杀。死后遗体公开陈列三日,前来瞻仰的民众多达15万人,17日隆重下葬于新处女地公墓。
因为热情颂扬列宁和布尔什维克政权,马雅可夫斯基被目为苏联的国家英雄,也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歌最重要的代言人。正因为如此,他的自杀尤其显得不可思议,并在几十年的众说纷纭中蒙上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主持马雅可夫斯基作品研究的亚历山大・尤沙科夫(Alexan鄄derUshakov)认为,此书的出版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历史和文学事件,因为关于这一旧事,仍然存有大量的争议。
国家马雅可夫斯基博物馆馆长斯维特兰娜・斯特里日涅娃(Svetlana Strizhneva)在新书发布会上说,希望此书的出版,能让读者看清马雅可夫斯基自杀前后所处的复杂环境。
她表示,当然还不能说此书澄清了所有的真相,回答了所有的疑问,但是它“提供了一个通往真相的入口”。所有这些资料还有待于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更科学的解读,以期最终揭开马雅可夫斯基自杀的真相。
尤沙科夫说,作家的自杀事件往往谜团重重。“俄罗斯和国外都有很多关于自杀行为的著述。但造成突然自杀之结果的外界因素和内心世界的统合研究并不多见。要想正确解析每一起自杀是不可能的。但是,了解事实和文献证据,对于理解各种自杀事件的本来面目,都是非常重要的。”
马雅可夫斯基自杀75年后的今天,特别是在苏联解体后的最初几年,有关这一事件的争论仍未冷却。
中国的苏联文学史专家蓝英年引用了帕斯捷尔纳克的一段话,认为这是最接近事实的分析――“我觉得马雅可夫斯基自杀是出于骄傲,因为他谴责了自己身上和周围的某些东西,可他的自尊心却无法容忍。”(《被现实撞碎的生命之舟》,蓝英年著,花城出版社,1999年8月,81页)
蓝英年还在同一篇文章中写道,苏联文艺界对马雅可夫斯基剧作的粗暴批判,自感不再受宠,以及婚姻的失败――包括她与前文提及的有夫之妇莉莉娅・布里克,以及另一个有夫之妇、女演员波隆斯卡娅濒于崩溃的情人关系,都应被看作把他推向自杀之路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