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拯救文化瑰宝工程

2005-11-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一项将载入中国出版史册的重大出版工程――重新影印出版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工作正在杭州紧锣密鼓地进行,承担这项浩大工程的是年轻的杭州出版社。而这项工程的总指挥是杭州出版社总编辑徐海荣。

文化瑰宝濒临失传

2002年5月就任杭州出版社总编辑的徐海荣,搞过研究,

当过书商,出任出版社总编辑前是杭州社科院亚太文化研究中心主任。20年前,这位身材瘦小的中年人曾经营过轰动一时的杭州八卦楼餐馆,文化人经营的餐馆特有文化:他与两位历史学家和一位一级厨师一起,根据古籍记载,历时两年成功恢复研制出61道南宋名菜,此举使八卦楼的南宋宫廷菜名满杭州,引得八方来客纷纷前来一尝昔日皇帝的御膳。《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数十家媒体纷纷报道,徐海荣因此走红杭州。

成立于1995年底的杭州出版社由于种种原因,发展缓慢。至2002年4月,出版社亏损数十万元,靠地方出版补贴过日子;全年70个书号,出版选题仅报了20余个;全社3个编辑室走得只剩下5个编辑,初创的杭州出版社处境窘迫。

徐海荣上任后立即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提出杭州出版社应围绕杭州、围绕西湖做文章的指导思想。于是《杭州文化丛书》、《西湖全书》、《西湖志纂》等一大批有关杭州有关西湖的书籍迅速出版,很快赢得了读者的叫好声。

在改革取得成效的同时,徐海荣进而提出出版社要打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设想。2004年12月,在中德文化协议签署仪式上,杭州出版社和德国阿克塞尔施普林格集团签订了关于汽车、摩托车杂志版权许可协议谅解备忘录及双方成立合作经营公司的合作谅解备忘录项目的合作协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曾培炎,德国总理施罗德及内政部长出席了签字仪式。一时间,杭州出版社在出版界名声远扬。

在徐海荣的苦心经营下,杭州出版社2002年当年一举扭亏为盈,2003年实现利润500多万元,2004年继续盈利,出版社很快走出困境。

杭州出版社坐落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与出版社相距不远的西湖孤山下有一处飞檐斗拱、古色古香的古建筑,这就是中国四大藏书楼之一、因珍藏《四库全书》而名闻中外的文澜阁。

雄心勃勃的徐海荣在展望出版社前景时很快把目光对准了文澜阁。

那一天,徐海荣在与浙江图书馆的馆员闲聊时得知,历经数代兵燹浩劫,曾珍藏于文澜阁的《四库全书》有许多已封面硬化,部分书页已经发霉,书线脱落。他的心猛地抽紧。他清楚地意识到,《四库全书》能保存到今实非易事。文澜阁《四库全书》是目前中国仅存的4部(包括台湾一部)最完整的一部,若不及时抢救,这些典籍终有一天会成为一堆烂纸,国家的文化瑰宝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失传。

抢救文化瑰宝迫在眉睫!

保护文化瑰宝,使文化瑰宝得以传世,延续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重新出版《四库全书》,这样,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魂才能得以传承。徐海荣意识到,这是当代中国出版者的责任,是他作为一个出版社领导者的责任。

拯救文化瑰宝的浙江人

金秋十月,桂子飘香,笔者采访了《文澜阁与四库全书》的作者顾志兴教授,他讲述了发生在文澜阁和《四库全书》之间的故事。

由乾隆皇帝亲自钦定、纪晓岚主持、完成于乾隆时代(1773 1781)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集中国古籍之大成的一部丛书,这部卷帙浩繁的巨书共收录图书3461种,79309卷,荟萃清乾隆中期以前的历代主要典籍。历时8年完成的《四库全书》共抄了7部,分藏于北京的文渊阁、北京圆明园的文源阁、沈阳的文溯阁、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以及杭州的文澜阁、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

但是,清代以降,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战乱频仍,兵燹不断,太平天国起义的战火烧掉了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的《四库全书》;而英法联军野蛮入京后的一把大火不但烧掉了圆明园,也烧掉了文源阁的《四库全书》。至此,7部珍藏仅留下4部,而北京文渊阁的阁书在国民党败退大陆时带到了台湾,现藏于台湾的故宫博物院;沈阳文溯阁的藏书1966年运抵兰州,现藏于兰州;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本后运到北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

在现存的4部《四库全书》中,杭州文澜阁能流传至今,实为传奇,其经历的曲折磨难,非其他几部可比,历代浙江文人为保护国宝的侠肝义胆,为救护国宝的慷慨大度乃至于挥金如土,文澜阁本能躲过战乱而幸存下来,实是旷世奇迹。

1861年冬,太平军攻入杭州,杭城陷入战乱中,居民纷纷出逃。钱塘人丁申、丁丙兄弟此时避难杭州城西留下镇的西溪。1862年正月,丁申在街市购物时突然发现用于包装货物的包装纸竟全是四库全书的散页,顿时大惊失色,难道文澜阁库书已流落民间?急检店主的包装纸堆,竟立刻拣出数十大册的《四库全书》!

丁氏兄弟出身书香门第,他家的藏书楼“八千卷楼”是清代著名的藏书楼。丁申回家马上与其兄商议对策。兄弟俩深知《四库全书》之于国家于民族的重要,眼见《四库全书》已从文澜阁流入街市,事态已极其严重。作为有血气有胆识的文化人,兄弟俩决心冒险抢救。他们旋即组织家人,待天黑后躲过太平军的岗哨,潜入西湖孤山脚下的文澜阁旁,但见文澜阁四周满地残籍,一片狼藉,《四库全书》已遭受前所未有的浩劫。兄弟俩指挥家人收集残籍,肩挑背负,运往西溪风木庵保护起来。

但是,丁氏兄弟很快发现,他们收集到的只是一部分,还有许多典籍已经流落街市,落入市民手中。如何将市民手中的典籍重新收集起来?苦思冥想,终得一策:雇人每日沿街收购书本、散纸。杭州有“敬惜字纸”的传统习俗,市民倒没有将手中的“字纸”毁掉,见有人收购,就纷纷将这些残籍卖掉。半年时间,丁氏兄弟从街市收购回阁书8689册。丁氏兄弟的努力使得1/3的《四库全书》得以劫后余生。

战乱稍平,兄弟俩查阅《四库全书》,发现这一典籍已成残籍。如何弥补文化瑰宝残缺的遗憾?丁氏兄弟萌发了补齐这部典籍的念头。他们在得到浙江巡抚谭钟麟支持下,招募了100多人从事抄写。他们从宁波天一阁卢氏抱经楼、汪氏振绮堂、孙氏寿松堂等江南十数藏书名家处,乃至远涉长沙袁氏卧雪庐、南海孔氏三十三万卷楼等处搜觅精善之本进行抄写。此举共耗时11年,组织抄书26000余册。《四库全书》在编撰过程中编撰官员曾将一些对清政府不利的文字删除,或将部分书籍排除在丛书之外,还有部分典籍漏收,丁氏兄弟借此机会将其收录补齐,并将补抄后的《四库全书》归还文澜阁。

继丁氏兄弟之后,民国时代浙江省图书馆首任馆长钱恂继续了补抄工作,这就是所谓“乙卯补抄”。钱恂,湖州人,大学者,他接手此项工作才10个月,袁世凯大总统便将其调到北京,担任大总统顾问和国民政府参议员,但他的这项工作并没有终止,他把抄写人员安置在北京家中,从文渊阁借出《四库全书》补抄。

稍后,海宁的张宗祥又发起“癸亥补抄”。丁、钱、张等几位浙江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最后完成的《四库全书》比原来更为完整,原《四库全书》有漏抄,如补抄本《竹岩集》十二卷,原四库本仅三卷,册数上比原来增多;补抄依据版本优良,集清末全国藏书楼之精华;许多被馆臣删改的文字按原样据原本得以恢复。因此,补齐后的文澜阁《四库全书》是7部藏书中最完整的一部。因此,文澜阁本《四库全书》的历史文献价值高于文渊阁本、文津阁本和文溯阁本,是“四库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一如苦难深重的祖国,20世纪30年代,《四库全书》又经历一场劫难: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1月,日军越过淞沪防线,杭州岌岌可危,《四库全书》又面临巨大的灾难。

危急关头,当时的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毅然决定将大学西迁。中国高教史上声震世界的“文军西征”自此开始。时任浙江图书馆馆长的陈训慈组织库书西迁,作为浙江省的最高学府,浙大领导深知《四库全书》的重要性。为防止日军抢夺这一文化瑰宝,浙大协助浙江省图书馆一起搬迁,《四库全书》被装成139箱,开始踏上艰难的征途。历时半年多,辗转5省,行程2500公里,1938年4月底,《四库全书》安全运抵贵阳,后又转运到重庆。

文澜阁《四库全书》历经沧桑,经浙江、杭州的有识之士的努力得以留存,这在中国以至世界藏书史上都是个奇迹。

拯救文化瑰宝工程

从前人手中接过接力棒,徐海荣感到了这份沉重。但他非常清楚,重印《四库全书》,保存这部凝聚了几代浙江人心血的极具学术价值的国宝级文物,使文澜珍藏发扬光大,这是当代出版者的责任。

但是,作为一个出版者,徐海荣清楚,在这个浮躁、“务实”的年代,读者可买可不买的书不买,可看可不看的书不看,纯文学图书萧条,近年许多文艺类出版社面临倒闭,图书市场最火爆的图书数教辅类读物,此类图书组稿易,市场大,周转快,利润高,出版社做此类图书最为保险。像《四库全书》这样毫无“实用价值”的图书有市场吗?但是,若让《四库全书》这样的文化瑰宝自行湮灭,我们这一代人都将成为中华文化的罪人。

2002年11月开始,徐海荣先后走访了原国务院古籍整理领导小组副组长傅璇琮以及中华书局、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复旦大学的专家学者,咨询这些专家对影印出版文澜阁《四库全书》的意见。专家们对此给予很大的鼓励和支持,都认为这是可行的,都认为此举在中国出版史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并且也有一定的市场。

然而重印《四库全书》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近8万卷书要全部重印,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投入巨额资金和漫长的时间,杭州出版社成立时间不长,在全国城市出版社中成立时间最晚,规模最小,由这样一个小出版社承担如此巨大的出版工程,能胜任吗?

据初步估算,重印《四库全书》的经费大约要3000万元,这对于一个刚摆脱亏损开始恢复元气的小出版社来说,这绝对不是小数目,到哪里筹这笔巨款呢?

决策者的胆识和眼光在重大问题面前显现出来,徐海荣是个只要想干就一定会全力以赴干到底的角色,决心已定,他马上开始行动。

亦文亦商的经历使徐海荣积累了三教九流的人脉资源,特别是他有一批企业家朋友。在筹备出版经费时,他想到了他们。

2004年绿肥红瘦的季节,他邀请了五六位商界好友聚于西子湖畔的碧水心云茶馆。他介绍了文澜阁《四库全书》的价值和杭州出版社的影印计划后,希望得到朋友资金上的支持。这几位商人也是文化人,当然清楚文澜阁《四库全书》的重要性,都乐于为拯救国宝出力,他们马上表示愿意为此事出力。徐海荣清茶一盏便筹集到600多万资金。

看来,只要项目好,资金不成问题!《四库全书》影印出版正式立题并上报。

徐海荣的设想得到浙江图书馆的支持。经过几次会谈,2004年5月杭州出版社与浙江图书馆达成共同合作整理再版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协议。

真是天酬其成。就在徐海荣为出版文澜阁《四库全书》积极筹备时,浙江省的文化大省建设拉开了序幕。作为全国两个试点省之一的浙江省改革力度很大,各项政策都对文化项目大开绿灯。

重版《四库全书》的报告送达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亲自审阅这份报告。在详细了解杭州出版社两年来飞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亲自翻阅了近两年出版社的精品图书后,杨建新放心了,他认为杭州出版社有能力重版文澜阁《四库全书》。

重版文澜阁《四库全书》被列为浙江省重大文化工程,省文化厅同意把影印出版文澜阁《四库全书》的任务交给杭州出版社来完成。

杭州市委宣传部对这项工作也很支持很重视,决定给予资助。

徐海荣欣喜地告诉笔者,2005年7月29日通过的《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对杭州出版社是重大的好消息,决定指出:“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成为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重要因素。”“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是文化大省建设重要而独特的宝贵资源。实施文化保护工程,就是要实现浙江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艺术的积极抢救、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影印出版正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积极抢救、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的具体印证。

原真性原则

2004年夏,杭州出版社成立了出版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出版工作委员会,由肖尚兵、王立扬等专家组成古籍整理专家组,承担技术、制作攻关任务,以完成拍照、制版、校对等工作。同时出版社还专门建立《四库全书》研究院,由顾志兴、徐吉军、吕凤棠等专家负责,为完善《四库全书》出版提供意见。

《四库全书》由于年代久远,已出现许多破损残缺,有关专家的意见是,必须把缺书、缺卷、缺篇、缺页、缺行、缺字全部补上,对所缺部分,可用文渊阁本进行配补。经过反复商议,最后坚持“原真性”,“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意见占了上风。原全国人大常委、历史学家毛昭晰教授说:“文澜阁《四库全书》,原来怎么样就怎么样,其本身价值就在于原真性。”因此,“原真性”便被作为出版此书的基本原则确定下来。

在出版过程中,《四库全书》原书必须确保完好无损,浙江图书馆馆长程小澜、副馆长贾晓东都强调这一点。从出版的角度看,若采用扫描方式,速度会比较快,但对原书会有伤害。出版社和图书馆经反复协商,最后决定采取拍摄的方式,用数码相机拍摄,数码照片可用电脑制版技术进行处理和制作,质量较高,技术先进,便于处理。

方案出台,原则甫定,出版社于2004年8月前对有关技术人员进行了一个多月的集中培训后,工作便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为了保护原书的完好,技术人员专门设计了翻拍架,同时组织了25名专业摄影工作者从事摄影工作。拍摄工作从2004年8月开始,到2005年4月,文澜阁《四库全书》全部拍成数字照片。

杭州出版社在影印文澜阁《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对各项技术问题的处理力求精益求精。文澜阁《四库全书》是朱丝栏,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些栏框和栏线印得比较模糊,这些栏框都是整齐划一的格式。这次利用电脑技术,大胆创新,把这些栏框和栏线全部换成电脑设计的栏框和栏线,统一栏框大小、边空留白和统一的线条粗细与颜色使影印本的页面顿时增添了美感。

文澜阁《四库全书》中的丁氏补抄本所用宣纸不如皇家抄本的宣纸质量好,纸张比较薄,墨迹比较浓,两面互相透字严重,这是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制版技术人员摸索了一个多月以确定技术参数,先把墨迹加浓,后转灰度图,再增加对比度、亮度,这样就可以把纸张上的杂点褪掉,然后通过电脑软件进行栏框栏线和文字的合成,即把格子套到文字的数码照片上。

《四库全书》中有不少小字和细线,笔迹较淡,拍得比较模糊。为了保证高质量的清晰度,拍摄者在背面垫白纸以避免下张纸的字影透过来,再作重拍。现在的校对阶段每天都有要重拍的照片。

目前已经做出来的《四库全书》影印样本,这主要得益于先进的摄影和制版技术。专家看到《四库全书》的校样后的评价是:这套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影印本不仅达到了存真的目的,而且取得了美观的效果。

就在笔者采访时,经部校对已全部完成。据徐海荣介绍,全部书稿的校对工作今年年底即可完成,2006年春就可开印,到明年底,《四库全书》的印刷工作将全部完成。

中国文化之幸

徐海荣对笔者说,此次影印出版在装帧的理念上与时俱进,有所突破,根据现代人的阅读习惯,采用洋装的方式,既好看又实用。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版将印刷500套,每套价格大约在40万元左右。杭州出版社还准备给这套精美的《四库全书》配上既有传统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红木书架。

杭州出版社重版影印本《四库全书》的消息在社会上传开后,马上引起反响。书尚未出版便有人前来询问并欲购买。宁波一仿古家具公司总经理郭永尧专程赶到杭州出版社,找到徐海荣,一开口就要买6套。他说他自己要收藏一套,另外5套是代为5位要好朋友购买的。当郭永尧在与徐海荣聊天中获悉《四库全书》影印本将配红木书架时,他当即表示:“我愿与出版社合作,不计利润,给出版社用传统手工方式来制作配套书架。如果能为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出版工作尽一份力,是我的光荣。”

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访问杭州时曾参观浙江图书馆,当他看到《四库全书》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徐海荣决定,《四库全书》出版后将赠送德斯坦一套,通过他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带到法国。

今年12月,杭州出版社准备举办文澜阁《四库全书》编纂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将邀请美国、日本、法国、新加坡等国家及北京、吉林、台湾等地的专家学者来参加。这对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出口,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将起到积极作用。

目前,这项拯救国宝的工程正在加紧进行中。徐海荣相信,《四库全书》的出版已成功在望,这不仅使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能得以传承,也能使杭州出版社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因为有了丁氏兄弟,因为有了钱恂,因为有了张宗祥、陈训慈,也因为有了杭州出版社的有识之士,中华民族的这份文化瑰宝才得以完整无损地流传下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