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史》(第1-7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2005年夏秋,作者有机会初(粗)读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翻译出版的《
技术史》(《A History of Technology》,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洋洋7卷本800万字的巨著。“以史明理”,“以史为鉴”,获益良多。
《技术史》插图:15世纪晚期德国的铁钉匠在制造铁钉
技术史也是一部社会发展史、人类文明史
《技术史》说:“技术的发展一直是人类为生存而斗争的主要手段。”所以作者体会,《技术史》实际上也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举个例子,1750年左右开始的欧洲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它使英国和欧美大批农民先后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从而“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开始了从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向以工业为主的社会的转变”,“其有益后果是促使建立了一个有组织的工人阶级”。用社会发展史的话说,就是人类社会首先在西方从封建社会质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工业革命始终是权力变革,而不单是机器动力的革新问题”,《技术史》说得再明白不过了。
《技术史》,实际上也是一部人类文明史。即,人类从茹毛饮血时代到现今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社会(汽车、飞机、冰箱、彩电、移动通讯、计算机、互联网……)的进化历史,就是技术不断发展的历史。
作者是从事气象科学研究的,很高兴在书中看到这样的话:“……甚至连最无法预料的事物――天气,也变得可以预测了”。其实,正是技术的高度发展,才使天气预报成为可能。由于电报的发明,世界各地的天气实况得以在极短时间内集中一地,填在地图上进行天气学原理分析,现代天气图预报方法才得以实现。由于雷达的发明(从云雾雨滴反射雷达发射的电磁波,可以知道被测降水系统的强度和变化),使得时效为1 2小时的短时 强对流 天气预报成为可能,这种预报时效虽短,但经济效益和“救命”效益极大。气象卫星则使人类能从35800千米高空中俯视监测大气,使一切重大灾害性天气系统无所遁形。而高速巨型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终使人类最先进的数值天气预报得以实现,人类进入了可以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天气预报的时代。
科技有时成为“负面文明”
《技术史》也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总是有益于人类”。例如,由于国与国、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世界上大小战争(负面文明)不断,技术极大地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局部战争的胜负。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闪电战之所以一时屡屡得逞,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了大量坦克和轰炸机的有效配合;日本的迅速投降则和美国投的两颗原子弹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人几千万,莫不和武器技术的迅速发展有关。
不仅如此,人类技术活动还给人类自己制造了巨大后患。例如,本书主编在最后讲了他的担心,结果不幸言中。他说:“20世纪前50年的技术发展给我们留下的、使人感到窘迫的两项遗产,是环境问题和是否能够保持足够能源供给问题。……在20世纪内及以后若干年内,会使技术家乃至政治家们绞尽脑汁。”其实,他写这段话的时候(1977年),全球变暖、跨国界酸雨、全球臭氧层减薄和南极臭氧洞,以及全球大气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还大都没有浮出水面或者处于初始阶段。
思考中医和气象学的现代化
作者过去对西医认识一直有些片面。总以为西医虽然很现代化,但西医的解剖、实验和诊断等认识方法割裂事物内在联系,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西医对症治疗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且还认为,西医有不能治的病,而中医则没有不能治的病(只要辨证就能论治)。总之,在理论上中医比西医高出一筹。但读了《技术史》再思考,却发现事情并非那样简单。简言之,中医虽然能治好病,但中医治病只强调功能调节,达到阴阳平衡,只要病治好了,无需关心其他事情。这就是中医术二千余年来基本停留在前现代形式的阶段的主要原因之一。
下面我又要提到气象学了。因为中医的这种情况和气象学有些相似。中国古代的天气谚语是很出色的,但是一直到近代西方天气预报技术传入中国以前,二千余年来中国天气预报方法仍然停留在天气谚语的经验阶段。而西方因为重仪器、重实验、重数据,于是发明了气压计等气象仪器,于是就有了气压值,有了等压线,有了气压场、天气系统,于是便有了天气图天气预报方法。同样不能设想,中医沿原路走下去会革命性地发展出诸如放射医学、分子医学、基因医学等现代科学来。
但是,西医查明病因对症治疗,并使用现代人工合成药物,固然可以治好病;中医“不查病因”,依靠“晦涩难懂、牵强附会”的阴阳五行理论,“看不见的”经络系统,辨证论治,用随处皆有的草药,也能手到病除,其中奥妙远不简单。因此,我以为,中西医有机结合,中医用现代科学武装,实现数值化、客观化、现代化之日,将是世界医学发展史上空前伟大的进步。当然这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场东西方文化融合的革命。因为,中、西医的理论、思想、方法是深深植根于其文化之中的。
“过去的教训是将来行动的指南”
《技术史》说,“过去的教训是将来行动的指南”。这就是“以史为鉴”。实际上,技术史是一门研究技术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中的成败实例都是财富,都值得借鉴。
技术史是技术发展、成功的历史,但技术史中“过去的教训”也是很多的。例如桥梁史中列举了许多事故,其中有两起分别是因为没有考虑气象学中的风压和风振(风速变化频率和桥的固有振动频率一致时破坏力极大)造成的。再如建造桥墩的沉箱法,过去约百年中由于没有采取逐步减压,潜水员病曾夺走了无数条沉箱工人的命。
顺便说到,书中丰富的内容不仅对科技工作者,甚至对广大中学老师教学也会很有帮助。下面只举一例。19世纪末,英国建造长跨铁路桥福斯桥时,由于工期后延,天气变凉。主跨最后合龙时气温一直在55?以下,达不到设计需要的60?,螺丝孔对不上。工程师们在桁架两边60英尺宽的长度内点燃油棉纱加温,涨出最后1/4英寸终于对准合龙。这岂不是讲授物理学热胀冷缩的有趣例子?
为资助《技术史》出版的企业叫好
《技术史》内容之丰富,让笔者大开眼界。甚至令笔者对我国古代的辉煌成就也再不敢妄自尊大。当然,《技术史》也并非包罗万象和完满无缺。本书实际上是一部《西方技术史》。这一点主编们在书中已经讲到了。例如,很难想像,没有了中国的“四大发明”,西方的技术发展、欧洲以至全世界的社会进步会受到多么巨大的影响。但是,瑕不掩瑜,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下子十全十美。
我很钦佩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总裁W.J.沃博伊斯等企业家以深远的眼光,投巨资赞助出版了这部全球学术界叫好的英文原版《技术史》(印数比预计多许多倍,并译成多种文字)。我也很尊敬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翁经义社长等领导下决心斥巨资全译这部《技术史》,以应我国目前尚无条件编写此类书籍的急需。因为目前情况是,国内科学史著作不少而技术史著作却难得一见,而科学实际上是通过技术才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当然,我也更期待将来由我国学者编写的世界《技术史》早日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