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记者从“世纪初中国新诗走向研讨会”上了解到,中国新诗目前仍处在实验阶段,新诗写作者整体素质呈加速下滑趋势,小圈子式的闭合结构导致新诗不能进入文化消费领域,网络时代新诗文体边界模糊等等,这些都是专家学者呼吁迫切需要重新评估中国新诗的最直接问题。
上周,在首
对新诗的困境,杨晓民认为,从近30年中国人力资源的流向和分布看,新诗写作者整体素质呈加速下滑趋势,诗歌只能在研发与生产两个环节上循环,形成一种小圈子式的闭合结构,基本上不能进入文化消费领域,这对新诗的创新和传播是致命的。特别是在新诗功能萎缩的环境下,与其他文体相比,新诗的核心竞争力匮乏,进入网络时代后新诗文体边界模糊、派系林立、潜规则主导了诗歌的写作生态,这一切,都构成了诗歌进一步繁荣的障碍,值得诗人、评论家反思。杨晓民强调,任何一种文体的写作都是有底线的,诗歌更不例外。没有承担,没有规则,没有坚守的涂鸦,最终可能导致一种文体的消失,这绝非危言耸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