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世界哲学的发展中,有两个现象值得关注,一是英美哲学以逻辑和语言分析见长的科学主义流派与法德等国的人本主义流派并驾齐驱,成为世界哲学的两大流派;二是随着英语成为世界的通用交往语言和学术语言,英语也成为世界哲学界的通用语言,相应地,英语世界成为世界哲学论坛的主流地带。然而,国内
《对话与反思――当代英美哲学、文化及其他》,欧阳康著,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
《当代英美哲学地图》综合介绍了世纪之交的英美哲学概况,除了勾勒20世纪哲学在英语世界的学术路径,宏观综述大陆哲学、中国哲学在英美,哲学与哲学史研究格局等,还介绍了形而上学、认识论、心灵哲学、伦理学、分析美学、历史哲学、法哲学、宗教哲学、科学哲学、逻辑哲学、数学哲学、语言哲学、社会科学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共产主义、教育哲学、女性主义认识论等分支哲学,涵盖了当代英美哲学的主要学科领域和主要流派。这些内容均请在各相关领域中的领衔者主笔撰写,保证了学术的权威性。作者在内容安排、撰写角度、资料选用、研究导读等方面都相当考究,具有一定学术水准,展现了一幅多彩的英美哲学地图,打破了以往我们认为英美国家分析哲学“一枝独秀”的看法。
《当代英美著名哲学家学术自述》由英美 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 当时健在的16位最著名的哲学家各自撰写,是他们对于自己的学术历程和学术成就在20世纪末的自我回顾、总结与反思。这些哲学家在20世纪英美哲学的发展中长期处于领先的地位,他们的学术自述不仅记载着他们不懈地从事哲学探索的心路历程,也从一定的角度表征着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大师们用明白晓畅、深入浅出的语言为中国读者全方位地介绍了自己的学术思想、治学心得和求智之路,其中部分篇章属于大师们的学术绝响,有着弥足珍贵的文献价值。学习和研究他们的学术自述,不仅有助于我们领略大师们的鲜活风采,深入准确地学习和研究他们的学术思想,借鉴大师们的研究方法,也能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治学之道,还有助于日后澄清对他们的学术观点的种种歧见。
《对话与反思――当代英美哲学、文化及其他》荟萃了作者欧阳康多年来从事国际学术交往所形成的主要作品,其对象以英语世界为主,也涉及一些多少与英美有关的国际文化问题。通过一个中国学者的视角,反映了当代英美等西方国家哲学与文化的多元风貌,既阐述了理性的认知,也提供了感性的体察。“对话与交流”,为作者与当代著名学者所做的8篇学术对话,内容涉及当代美国哲学走向,文本性、解释和解释学哲学,社会认识论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反思,当代古巴的哲学与社会主义,欧洲一体化运动与当代英国,俄罗斯民族精神的探索与思考,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与全球化等,国别多样,内容广泛,触及一些共同关心的哲学学术和社会文化问题,从中可以直接了解到中国学者与西方重要学者的学术交流与心灵沟通。“体验与感悟”,为作者先后在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古巴、俄罗斯、土耳其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从事合作研究、做学术讲座及进行社会文化访问所形成的一些文稿,直接涉及当代英美哲学和西方文化的诸多方面,尤其探讨了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欧洲一体化运动、东德和西德的统一、古巴的哲学与社会主义等问题。通过它们,读者可以感性地分享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西方世界。“探索与反思”,为作者对于当代英美哲学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如,以真正哲学的反思开展哲学对话、世纪之交一些英美重要哲学辞书评介、当代西方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哲学反思、后现代主义与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中西哲学比较、当前我国的人学研究、民族精神的比较与融通、现代化的“围城”与中国的未来等。这些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学术性,注意对一些问题的理论提升。总之,通过该书,读者可以在理论与实践、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上分享到作者眼中的英美哲学与文化。
丛书邀请的作者均是英美哲学界一流的学者与大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当代英美哲学地图》各章节的作者是各哲学专业领域内著名的代表性学者,如撰写“伦理学”一章的彼得・辛格,是世界著名伦理学家;撰写“形而上学”一章的恩斯特・索萨,是《形而上学百科全书》的主编。《当代英美著名哲学家学术自述》的作者均是英美哲学界乃至世界哲学界的顶尖级学者,如彼得・斯特劳森、以赛亚・柏林、W.V.蒯因、唐纳德・戴维森、理查德・罗蒂等,他们当中有两位爵士,大部分学者为英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院院士等,有的是多国的科学院院士,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学术和社会地位。作者的高水平,保证了本丛书的学术水准。
作为一个跨国合作项目,丛书是中西哲学与文化交流、对话的新成就,架构起了新的中西方学术之桥。《当代英美哲学地图》与《当代英美著名哲学家学术自述》两书,是36位英美著名哲学家专门为我国读者而撰写的,据英国学术界和出版界的一些人士估计,这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有如此众多的英美哲学家直接为我国读者撰著作品,体现了英美哲学界对中国哲学界的重视以及对中国读者的友好情怀。例如,以赛亚・柏林爵士是第一位响应本项目的哲学大师,并将其一生的最后一部作品献给了中国读者。英美哲学大师首次为中国读者撰著作品对于推动中西哲学比较与对话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