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至情至理在其中

2005-11-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年已八旬的叶嘉莹教授侯艺兵; 摄

叶嘉莹先生初来南开的时候,正是我现在的年龄,那时我正在读研究生。

光阴荏苒,不觉间叶先生已在南开工作了25年;不觉间叶先生已是80高龄。

之所以不觉,是因为这25年中,叶先生每年都出现在南开的讲坛上,每年都出现在我们的各种学术活动中,而她总是那样充满激情,那样热情洋溢,那样风度绰约,那样敏锐深刻――时光仿佛没有在她身上留下一点痕迹。有一次,我问:“大家都说您以诗词为养生要诀,是耶非耶?”先生莞尔:“哪有什么要诀,不过吟诗诵词有益于生命倒是不假。”

回想这数十年的岁月,叶先生的生命确确实实是与中华古典诗词融合在一起了。

叶先生说:“任何一种学术文化之得以绵延于久远,都正赖其有继承之传人,而教学正是一种薪尽火传的神圣工作。”为了使中国的诗词中“一条绵延不已的、感发之生命的长流永不枯竭”,叶先生几十年来一直兢兢业业地做着教育工作。在海外,她饱经忧患,还遇到语言、沟通等障碍,但她一刻未忘利用讲台,传播中国诗词文化。近20余年来,她又先后在内地的近30所高等院校讲学,她的日程表,总是排得满满。为了教学,她牺牲了自己的假期,宁愿少拿薪水;为了教学,她不辞劳苦,白天的时间排满了,她就在晚上加课;偶有病痛,她也从不影响教学,而且,一上讲台,她就全神贯注,依然神采飞扬。面对学生,她永无倦态,并总以满足听课者的要求为乐事。像先生这样,一生以传薪为乐,直至花甲、古稀之年,仍有如此之痴情,仍有如此之精神者,实为吾所仅见。

叶先生一向淡泊名利,生活清俭。但是,为了加强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为了奖励有志于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优秀人才,她捐出自己近百万元的退休金,在南开大学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并远渡重洋,联系友人,以其学问、见识和人格的力量,募捐筹款,建成了“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之后,在完善研究所的过程中,作为所长,叶先生也付出了大量心血,做了大量行政、事务性工作。为了事业,她给国家领导人写信;为了事业,她千方百计,广揽人才,使研究所很快形成浓郁的学术氛围。研究所取得了很大成绩,也显示出她的卓越组织才能。像先生这样,本是大家闺秀,向来自称书生,痴迷诗词,不问经济,需要时却能奔走海内外,联络同好,集资建楼,成就一番事业者,亦吾所仅见。

1991年,叶先生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的院士。1995年,她已71岁。如此身份,如此年龄,她却在指导博士生的同时,开始教少年儿童学习古典诗词。她与友人合编了《与古诗交朋友》,为增加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她又亲自读诵、吟唱所编选的一百首诗,给读本配上了声情并茂、独具风格神采的磁带。此后,她又多次到电视台教少年儿童吟诵。从她那面对孩子们的音容笑貌中,我们会清晰地看到她内心的无比喜悦和殷殷期待。像先生这样,如此的大家,如此的繁忙,不知老之已至,尚有如此宏博的爱心,如此真纯的童心者,更是吾所仅见。

至于先生的学术成就,则是不待繁言的事情。先生著作等身,但更重要的是她在见解与方法上的创造性贡献。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先生一言一行,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她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深厚情感,她对祖国的满腔热忱。诗词是她的挚爱,是她的寄托,是她的灵魂。祖国是她的母亲,是她的根。正因为她始终不忘祖国,才有了她数十年的挚爱;才使她的灵魂能有寄托。也正因为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落叶归根,能够真正实现报国之愿,才使她青春永葆,焕发出如此的光彩。这是奇迹,却又有至情至理在其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