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夏,重庆。天气闷热难耐,空中不时传来轰炸机的呼啸声和刺耳的警报声。一位带着深度近视眼镜、身材高大的年轻人伏在案头,在一沓稿纸上写下
这位年轻人就是抗战时期重庆颇有名气的杂文作家、后来成为现代文学学科创始人的田仲济先生。当时的他并没有意识到,60年前的这个场景,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具有怎样重要的意义。
1946年的夏天,田仲济先生携《中国抗战文艺史》的稿本返沪。1947年9月,是稿作为“现代文艺丛书”由现代出版社出版,署名蓝海。
田仲济先生所撰《中国抗战文艺史》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文学断代史,也是研究中国抗战文艺发展的必备专著。是著为32开本,166页,约8万字。1949年又被译成日文,由日本评论社出版。这部书虽仅有八万字,内容稍显简略,但填补了抗战时期文学史研究的空白。它从文学运动、文学现象、文学体裁、文学流派发展概况等方面论述了抗战文艺的历程,具有极为珍贵的史料价值和较强的学术价值,在现代文学研究和现代文学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的写作也显示了田仲济先生敏锐的学术眼光和超凡的学术胆识。
在战时陪都重庆,田仲济先生敏锐地认识到,在抗战中一切皆以惊人的速度前进,八年中所走的几乎是过去几十年的路程,文艺自然也是同样的情形。但是由于“文艺中心城市的相继沦陷,中心文坛的移动,文艺中心由集中而分散。以及交通不便等等许多原因,这一阶段的抗战文艺史料最容易失散,最难以保存,这是关心文艺史的一个遗憾。写这本小册子的目的便是企图弥补一部分缺陷,保存一部分史料,使它不至全部失散。”由于从20年代末开始,田仲济先生就投身新文学运动中,并对中国现代文学及抗战期间文艺发展有着深切的体会和把握,所以《中国抗战文艺史》的写作保存了许多鲜活的历史资料。
特别要指出的是,《中国抗战文艺史》的突出价值更在于在大量的史料基础上概括出了史的形态。与此前其他学者所著数部近于资料长编的文学史不同,田先生以史家的眼光和笔法为抗战文艺前进的路向画了一个轮廓,“为了使这轮廓不至失真,在写作时我力避发抒自己的主张,尽量引用了各家的意见”。这就为以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写作提供了范本,可谓影响深远。
在此书之前,田仲济先生所撰《新型文艺教程》(华中图书公司1940年初版)在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序言中,文艺理论家李何林称赞“给学术思想的通俗化工作开辟了一个新途径”,“至于把这种文艺的‘新型’及其创作方法,总起来做一系统的简明的介绍,成为一本书,在中国出版界还是第一次。”1943年他出版了专著《杂文的艺术与修养》。
田仲济先生是现代著名杂文家。他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活跃在文坛,抗战期间是其杂文创作高峰期。当代有学者指出:“40年代杂文名家中,上海有唐?,延安有徐懋庸,桂林有聂绀弩,重庆就是田仲济了。”战争使得田仲济对历史的思索更为深入,也更激发了他的战斗精神。这一时期先后结集出版有《情虚集》(东方书社1943年初版)、《发微集》(重庆建中出版社1944年初版)、《夜间相》(重庆明天出版社1946年初版)。对于自己的杂文写作的立意,田仲济先生在他的杂文集的后记或前言中有着说明,对于《发微集》,“名为‘发微’……微,可解为精微或细微,说精微深到,见人所未见,我没能做到,只不过揭示出了一些别人或是不屑注意的地方,所以我是只取用第二义的。”对于《夜间相》,他说:“名为‘夜间’……我不是在愁漫漫长夜何时旦,因为胜利已在望了,而是想将胜利前夜的景景色色,给它留下一个淡淡的影子。”田先生的杂文往往选择抓取社会的一鳞一爪来反映时代的风貌,通过选取历史的细微之处,记录大时代的真实面影。这一时期他写的大批杂文如《奴才》、《阿Q与鸵鸟》、《东方的贝当》、《战时如平时》、《酷刑》、《“长命富贵”》等,有对抗战中的民族败类的针砭,有对国民性的深入解剖,有对国统期黑暗现实的揭露,均显示出“深沉的文化批判,自觉的历史反思”。田仲济先生的杂文是对鲁迅杂文的内在精神的传承,是对杂文鲁迅风的再造。
田仲济先生的杂文研究是与其杂文写作同时进行的,形成了自己创作与理论并进、相得益彰的独特风格。在20世纪,田先生对鲁迅杂文的研究,独树一帜。他曾经指出:“学习鲁迅,并不是只求其表面的相似……要学的是那‘独立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且更要扩大这能力。这需要靠思想的深度的追求,生活能量的吸收,而最重要的,是在我们的心脑中对于现实的深刻的爱和憎的感受。”这一论述在田仲济先生的《臭虫》、《寻婴》、《不同的孩子》、《文人末路》、《螟蛉》等杂文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理论与创作是田仲济先生作文立论的左右车轮。他注重在二者的平衡之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建构自己的杂文体系。
从上个世纪20年代末开始,田仲济就创办刊物、编辑报刊。抗战期间,特别是移居重庆后,他更是致力于出版事业。1942年7月,田仲济先生与沉樱、姚雪垠等创办现代出版社,并主编现代文艺丛书。先后出版有姚雪垠《新苗》、田仲济《新型文艺教程》、臧克家《十年诗选》等。旋即田仲济先生应东方书社之邀任该社编辑主任,与臧克家、叶以群共同编辑东方文艺丛书,陆续出版了臧克家、郭沫若、沙汀、冯亦代等人的新著。1944年田仲济先生与姚雪垠、陈纪滢组织了微波社,创办大型文学月刊《微波》(建中出版社出版)。该刊16开本,内容包括小说、散文、杂文、短评、诗歌等。由于田仲济先生积极筹稿,茅盾、臧克家、聂绀弩、叶以群等不断有作品发表在该刊上。1946年,抗战胜利后内战在即,重庆文化界进步人士反内战、反独裁、争取民主和平的呼声高涨。是年1月,田仲济作为现代出版社和自强出版社的负责人,参与了生活书店、开明书店、文化生活出版社、世界书局等35家出版单位对国事的磋商活动。1948年夏,田仲济先生只身离渝赴沪,旋现代出版社也迁至上海,继续经营至建国后转任齐鲁大学教授止。
在那多灾多难的战乱年代里,人如浮萍般飘荡不定。而如果一个人能在风雨如晦中发出光芒去照亮哪怕一小片的黑暗,就已属不易。更何况田仲济先生在抗战期间,以一个知识分子良知把最大的憎恨掷向“那些不顾民族国家、只顾个人利益的暴发户”,自始至终为推动进步文化事业而竭尽全力,更值得尊敬和永远纪念。历史如无情东流的江水,许多面影也随之渐行渐远,而如田仲济先生者所留下的足迹将会熠熠生辉。
(田仲济先生1907年8月生于山东潍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学科和现代文学研究的奠基人和开创者,与唐?、王瑶等先生一起构建起了中国现代文学学科体系。建国初期,教育部委托田仲济先生于1954年春招收中国第一届现代文学研究生。曾历任齐鲁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会长等职,2002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