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05-11-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综观国人百余年来翻译引进西学的艰辛历程及其一系列结果,我们在感佩和铭感其不断滋养中国人文学术所创下的丰功伟绩的同时,至少可以清楚地看到以下三个基本缺陷:一、规模小,这既表现在翻译作品往往局限于某家某派、甚至局限于其中的某几部著作,也表现为各种译作及译作系列都基本上缺乏宏观整体感,因而也缺乏单

部译作的学术脉络定位感;二、译作与原作的时间间距大,这既通过“越古越吃香”的文化情结表现出来,即使在涉及当代西方学术的时候,也往往由于追求“已有定评”而增大这种距离,使读者难以从根本上把握原作者的时代气息和脉搏;三、也是最重要的,在竭力追求“信、达、雅”,特别是追求“信”的同时,忽视、甚至完全淡忘了作为自己治学之根本的“问题意识”,这既表现为集中关注原作内容本身而不同程度地忽视其本来特有的“问题意识”,更突出地表现为忘记了实际存在于“信、达、雅”背后的、更加根本的目的――通过“师夷”,基于当前社会现实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性研究而“制夷”。

从这种角度来看,华中科技大学欧阳康教授主编的、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成果而新近面世的“当代英美哲学与哲学家研究”丛书(包括《当代英美著名哲学家学术自述》、《当代英美哲学地图》,以及《对话与反思――当代英美哲学、文化及其他》;以下分别简称“丛书”、《自述》、《地图》和《对话》),可谓历经“十年一剑”的辛劳而在国内翻译界表现出来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我看来,这既是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同时也包含着更高的期望。

这里之所以称之为“客观评价”是因为,在国内学术界素以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研究“社会认识论”颇有成就闻名的欧阳康教授,以其敏锐的学术眼光、独到的研究视角、娴熟的外语交流和翻译能力、高超的学术交际能力和组织能力,在斯特劳森、伯林、蒯因、罗蒂等36位世界一流哲学家的积极配合下,通过武汉地区一大批具有相当高哲学造诣和翻译水平的专家学者的通力合作,历经十年绘就了这幅独具特色、旨在完整勾勒英美哲学界现状和发展态势的“当代英美世界哲学地图”,并通过人民出版社而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论是因为其饱含英美一流哲学大师治学心得甚至人生绝笔而显得弥足珍贵的《自述》、由于当代英美哲学各领域顶尖专家参与描绘而兼具全面性和权威性的《地图》,还是通过主持人欧阳康教授直接与当代英美许多著名学者进行多方的面对面沟通才结集而成的《对话》,在彰显中国学术界已经开始萌芽的“中西融通”的研究趋势的同时,显然也表明国人对西学的译介到了“更进一步”的境界,因为它们不仅以新颖独特的浓缩方式体现了上述“宏观整体感”和“学术脉络定位感”,同时也由于延请在世西方学者直接为中国学人撰文介绍自己和所研究的领域、由于通过问答方式而与之进行的面对面沟通,而大大消除了译作与原作的“时间间距”,从而在尽量保证权威性的同时,极大地凸显了所移译的学术思想的鲜活的时代性和脉搏感。与国内学术界、翻译界已有的各种举措和成果相比,这些方面显然已经不仅表明《丛书》独具特色,而是完全可以说“更进一步”了。

另一方面,这里之所以说“包含着更高的期望”是因为,首先,《丛书》虽然在勾勒“当代英美世界哲学地图”方面尽心竭力、成就斐然,当代英美哲学也确实在今天的世界哲学发展潮流之中处于主导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影响,但毋庸赘言,“当代英美世界哲学地图”毕竟只是“当代西方世界哲学地图”的一半、尽管是非常重要的一半,这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广大读者有充分的理由期待欧阳康教授及其高水平的哲学研究和翻译团队“更进一步”,能够尽快把既具有完整性又具有权威性的“当代西方世界哲学地图”呈现在国内学术界面前。

其次,从更加深刻的自主性学术研究意义上说,虽然经过独具匠心的问题设计和艰苦实施的一系列学术对话,《丛书》使其自身不再仅仅停留在国内翻译界以往一直存在的、主要以“客观准确”为鹄的的纯粹“翻译”层面,使国人以学术研究独创性为基础的“对话者”身份开始凸显出来,但总的看来,这些“对话”仍然以要求对方进行初步和宏观的“介绍”和“评价”为主,富有学术深度和挑战性的“碰撞”和“交锋”则比较少。在我看来,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学者尚不具备与这些国际一流学者进行平等对话的实力和“资格”――且不说国人引进和研究西学已有百余年之久,具有数十年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训练而形成的理论素养,而且,我们并没有置身于西方学者的“庐山”之中、而是以中华文明五千年文明史为依托,因而未必在理论素养和学术眼光上“技不如人”,而是完全有可能“识其庐山真面目”;这里的关键似乎在于,我们必须以敏锐的、使学术与现实紧密结合的“问题意识”去把握西方学者的“命脉”,从而弄清楚其优长劣短,进而做到“洋为中用”。从这种意义上说,《丛书》显然是有必要“更进一步”的。

最后,作为“当代英美世界哲学地图”,《丛书》主要是由翻译工作构成的,严谨的、高水平的翻译工作对于确保这幅地图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显然非常重要;但尽管历经多位资深的哲学研究和翻译专家悉心翻译和反复校对,其中仍有少许不如人意之处――诸如有些人名翻译不够规范、有些文章标题有硬译之处等等。尽管我们不能要求任何一位学者或翻译家的译文百分之百正确、规范,但这种宽容态度显然不会、也不应当成为《丛书》不再精益求精的托辞,反倒应当是其“更进一步”的动力。

毋庸赘言,与《丛书》所已经取得的各方面成就相比,上述“更进一步”所指出的三个缺点确实应当说是“白璧微瑕”――我们有理由相信和期待,《丛书》的面世会通过如此展示“当代英美世界哲学地图”,大力推进国内相关学术领域的翻译和研究,使之逐步真正做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