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的一天,总编辑魏国栋把我和原信息技术中心副主任杨万里约到他的办公室,说新华社有一则关于新加坡准备试用电子书包的报道,要求信息技术中心关注并追踪相关的技术情报。魏总编辑强调,目前我国学生书包里的书越来越多,分量越来越重,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非常不利;同时,我国每年仅用于印刷教材的纸张就达
课题组经过对当时国内外各企业推出的“电子书”概念进行比较研究后认为,电子书的开发应该朝着一种最简单的“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方向努力。两千年前,纸质图书对竹简的“革命”使阅读、查询、携带、存放、制造更加方便了。那么,电子书相对于纸质图书,首先要做的也应该是要使阅读、查询、携带、存放、制造更加方便。社领导提出,电子书的研发一定要遵循“低成本、低能耗、低学习门槛”的“三低”原则,以所有的孩子都能方便地使用为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课题组考察了境内外相关企业。在此基础上,课题组于2002年与香港文化传信集团合作,设计制造了第一代人教电书的试验用机。这一款人教电书,重量约300克,外形尺寸如小32开书本大小,显示屏页面可以图文并茂,每屏可显示4号宋体字500多个,采用2节普通5号电池供电可使用3个多月,一片存储卡可存放20~30本图书。这一款电书,采用具有“无功存储功能”显示技术的显示屏,即在断电后,显示不会消失,亦称“可记忆型”显示屏的技术。当使用者对电书给出一个指令后,电书就仿照印刷技术将使用者所要阅读的内容“印刷”(显示并保留)在显示屏上,而无需像普通显示屏技术那样每秒钟连续显示50至60次页面。这项功能的利用,不仅可以在完全满足使用者阅读需要的前提下大大节约能耗,同时,由于使用者阅读的是一个“静态”的屏幕而非连续扫描(闪烁)的屏幕,从而大大降低了使用者用眼疲劳的程度,有利于使用者的眼卫生及眼保健。
2003年12月,在试用试验的基础上,电子书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课题组提出:传统纸质图书是一种知识载体,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承载知识、传播知识、贮存知识,而这些功能是利用人们的视觉感官,通过阅读、浏览静态的印刷符号和图形得以实现的;传统纸质图书还有一些其他附加功能,如作为珍品收藏、作为礼品馈赠等等。显然,电子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全传承纸质图书的基本功能,能够对纸质图书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但是,由于受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等方面的发展限制,电子书还有不足之处,还需要继续研究,逐步完善。
2004年初,我们除了对电子墨水、电子纸等技术继续进行追踪研究以外,在电子“书”的基础上又开始研究“书”以外的拓展功能,如图画“书”、动画“书”、有声“书”、课件“书”、读“书”笔、电子辞“书”、电话“书”、邮件“书”,研究“读者”的心理需要,研究使用电子书的社会条件,创造电子书的使用环境,提供电子书不同用户的个性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