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夏花盛放,我告别了北师大三年的研究生涯,怀着对教育的憧憬,轰轰烈烈地奔赴期盼已久的理想,吹着号角向中学进军。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我就陷入了形形色色的教育困境。我茫然,彷徨,看不到前景,甚至渐渐生发出对往日抉择的怀疑……
就在此时,我和李镇西老师“相遇”了。拜读《听李镇西老师讲课》
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每一个棱角都散发着令人叹为观止的绚丽。他有一颗赤子之心,用最原始最自然的热情和纯真去滋润学生的心灵。他是一根在湖畔吟唱着思想的歌谣的芦苇,孜孜不倦地汲取着养分,无怨无悔地奉献着力量。他是一枚幽默的葫芦,源源不断地变幻出神奇的主意,他是……他就是他自己,与众不同。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是一种幸福。《孔乙己》一课中,老师开启了学生的思维闸门,却不急于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自由地质问和探索,彻底冲破思想的牢笼。《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他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循着语言的脉络提出问题,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语言的含义、文章的思想内容,从而阐明其中的深刻政治内涵,成功地解读了这篇理论性很强的议论文。《在烈日和暴雨下》一堂中,李老师的两个“错误”,一个有意,是教师的巧妙设疑,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悟文题和文章结构的关系,一个无意,而教师的将错就错、随机应变,却成了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升华情感的契机,两者无不显露出他作为大师的智慧性处理方略。
《荷塘月色》、《冬天》中,他扮演一位成熟稳重的主持人,激发起“嘉宾”的探求欲望后,就把话语权转交给他们,只是在关卡处出来轻轻点化一笔,起到逢山开道、遇水搭桥的作用。而在《给女儿的信》中,李老师这种驾驭课堂的技艺运用得愈加娴熟,用李老师自己的话来说,他是在等待,等待学生自由交流和教师主动引领的最佳切入口。是的,我们都得问一下自己,你善于等待吗?等待是每位教师亟须进修的艺术。《温馨的回忆》是本书中仅有的一篇作文讲评课,非常宝贵。李老师的作文课,已然形成一种成熟的模式,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有详有略,详略相补。值得我们认真阅读、思考。
本书有两大特点: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行文、将教学实录和反思相结合,这使我们更易于感受老师思想脉搏的跳动、探寻他课堂结构的组织。好书如一场绵长春雨,浇灌灵魂;又如一袭清凉的夏风,吹拂疲惫的面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