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多元文化频繁交流、碰撞乃至矛盾冲突的文化语境,为各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价值取向。文学批评作为我国高校中文系文艺学中关注时间较晚,且尚待发展和充实的领域,如何面对这一时代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以怎样的话语方式来回应这个时代,是每一个从事文学批评教学和研究的学人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王先霈
对于我们所置身的时代,该书编著者有清醒的认识:“文学批评的‘全球意识’是20世纪文学批评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准确地把握住了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同时又认识到,“全球化并不等于一体化,交流中的差异和冲突是始终存在的。每个国家的文学批评应保持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使未来的文学批评摆脱某种中心论而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正是秉持着这样的认识,编著者以开放的、多维的文学批评观念,广泛地吸收并全景式地展示了20世纪文学批评发展的轨迹和整体特征,并以当代的眼光、以中国的问题情景去加以审视、重构与解读。
《导引》基于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为对象的评介和研究活动的特点出发,首先介绍文学批评的性质、历史发展、功能等,再重点介绍具体的批评方法及其操作,最后落实到具体批评文本的写作――这既符合文学批评活动的演进规律,也避免文学批评教材的多部一腔。《导引》的学理性不仅体现在其体系的严密、科学,还体现在其辩证的论述中。如对文学批评的功能的论述,指出这只是一家之言,“由于人们对文学批评的性质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因此对文学批评的功能也有多样的认识”,“文学批评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它毕竟只是一种观念行为,而不是社会实践本身”。这种以发展的眼光对知识和理论的辩证地论述必将有益于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习惯,并给学生留下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另外,不同于一些文学批评教材,往往擅于构建庞大、严密的理论体系而疏于批评方法的操作演示,《导引》的一个突出风格是不仅注重批评方法的理论介绍,还结合新颖、恰当的例子设专节介绍每一批评方法的操作流程,这样就使学生不至于面对抽象的理论却苦于无从下手而却步,而是让学生有路可循,从而逐渐培养起学生从事批评实践的兴趣和能力。
通常的高校理论教材,一般每章节一开始就是正文,正文后最多附一些思考题。《导引》大胆突破旧的教材体例,以新颖的体例和新鲜的趣味令人眼睛为之一亮。该书每章在正文论述之前,以两、三百字的篇幅简明扼要地概述该章的主要内容,有的还揭示出该章节的理论在当前批评理论演化格局中的位置,这些语境化的摘要不仅使学生在学习该章之前,对该章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并做好心理准备,还利于学生逐渐养成在语境中看问题的习惯。《导引》的另一优点还在于其新鲜的趣味上。这一方面表现在其介绍的批评理论和方法不仅有传统的印象批评、社会历史批评等,还有当前最为前沿的文化批评和性别批评等(这些章节对当前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作了相当深入的评述);另一方面还体现在其例证的丰富、新颖,其例证不再局限于过去教材常引用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文艺理论家言论,而是广泛采纳古今中外的文学现象和当前学术界共同关心的文学现象和学术热点,从而使《导引》更富有时代感和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