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历史的真实和思想的真实

2005-12-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胡适先生的名言我是举双手赞成的:“科学的方法只在于撇开成见,搁起感情,只认得事实,只跟着事实走。科学的方法只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十个字。没有证据,只可悬而不断;证据不够,只可假设,不可武断;必须

等到证实之后,方才奉为定论”(“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载《胡适论学近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07页)。然而在人类的思想历程上,历史事实认知的错误似乎并不总是妨碍人们在总结历史经验中获得真知灼见。马基雅维里(1469 1527年)的《论李维》应该就是这样一个范例。

《论李维》是马氏就李维《建城以来史》里面古代罗马历史各个片段所发表的评论,其间渗透他对自己身处的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政局的见解,所以可以说是一部历史和现实的对话录。1494年,长期统治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被法国国王查理八世的军队驱逐,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城市共和国,从1498年到1512年美第奇家族复辟之前,马基雅维里在佛罗伦萨担任重要官职,之后被囚禁;1513年,他被成为教皇的乔万尼・美第奇释放。《君主论》和《论李维》都是马氏在此后的赋闲生活中撰写的。尽管《君主论》对帝王的权术有过一些令他声名狼藉的描述,他所赞成的政体其实是他在《论李维》中所详尽议论的共和制度,其基础是以公民大会为运作机制的直接民主政治、作为制衡力量的元老院、以及在二者之间扮演复杂中介关系的护民官制度(通常的汉译为“保民官”,该制度在其成熟阶段并不是简单地以维护罗马平民利益为宗旨的)。

需要说明的是,马氏所阅读和议论的李维作品并不是符合现代史学标准的著作,其中的许多叙述是不可靠的,其真实性需要经过胡适先生所提倡的大量考证工作才可以证实。由于李维生活在公元前59年到公元后17年,他所描写的历史事件大多发生在很久以前。虽然马氏也论及共和国中后期的历史事件,譬如发生在公元前2世纪中叶的格拉古兄弟改革,他主要使用的是李维著作的前10卷(公元前509 292年),也就是共和国早期的历史,大量内容带有传奇色彩,甚至包括虚构的人物和故事,其功用是体现作者对罗马传统的歌颂和赞扬。这一状况并未影响马氏通过阅读李维来总结历史经验,进而对当时意大利的政治开出他自己认为是有效的药方。他对罗马政治制度大体轮廓的认识是清楚的。与近代一些历史学者突出罗马贵族寡头统治的见解不同,马氏对罗马政治的理解接近西方学者的晚近观点,即强调罗马共和国的民主性及其对罗马国家成长的益处。

在马基雅维里看来,罗马的政治民主主要体现在平民大会的立法和司法等权力上。他实际上并不欣赏单一的君主制、贵族制或民主制。他认为这三种制度的要素如果能够兼容并包的话,由此形成的政治制度是最优越的。他认为,罗马共和国就是这样的制度,执政官、元老院和护民官分别代表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第51 52页)。护民官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平民大会来体现,他们可以向大会提交立法议案,召集平民大会指控破坏自由者―――损害民众利益和权利者。如果一个国家想避免暴君或少数人的统治,又想建立疆域广大而非小国寡民的共和国的话,就需要像罗马那样将公民权向外邦人开放,并建立一支数量众多的优良公民军队。因此,维护公民群众的自由也就变得十分重要。马氏的一个经典观点是,一定程度的社会动乱,即平民和元老院的纷争以及护民官和平民大会的指控、处分罪犯的权力,有助于民众宣泄对个别贵族人士的愤怒,反而使得“共和国的秩序波澜不惊”,长期得以维持相对的安定,防止出现恶性的骚乱,达到国运长久的目的。护民官领导的平民不时与贵族进行政治竞争,“喧嚷起于街市,店铺悉数关闭,百姓弃城而去,凡此种种,令读史者骇然。”然而,马氏指出,这样的形势其实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最终维护了共和国的自由和强大,而斯巴达、威尼斯和佛罗伦萨因为没有采纳罗马的制度,所以变得脆弱和动荡不安(第56 57、63 70页)。

在同样的罗马制度下,马基雅维里指出,由于平民过度贪心,祈望分享贵族的财产,他们在护民官格拉古兄弟的领导下试图与贵族争夺土地财产,从而导致了共和国在仇恨的火焰中被毁灭。为什么平民和贵族的争斗先是维护了共和,继而又断送了民主呢?马氏的解释是十分粗鄙简陋的,因为他没有掌握胡适先生所倡导的思想方法和学问工具。他只能说,毕竟平民和贵族之间的对抗长期使罗马自由,要在300年后毁坏共和国(第141 143页)。马氏也注意到军队将领任职时间的延长造成军队的私人化,使得马略、苏拉和恺撒这些将领得以践踏共和制度,使罗马遭受奴役(386 387页)。但是他在这里忽略的是,在恺撒时代,实际上是民众投票延长将领的任期。他更没有注意到,元老院在罗马军队通过马略改革职业化以后并没有制定完善制度来保证官兵的福利和对将领的制约,没有在变化的条件下保证军队的国家化。士兵和军官的生计要依靠将领所分发的战利品,退役后的土地分配也要靠将领到罗马去争取,而这些恰恰是将领们能够博取官兵对他私人忠诚的根本原因。马基雅维里所主要关注的是宏观的政治原理,而非制度的精细微观研究。这显然影响他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

《论李维》不仅有一些令人叹服的政治学原理,也有不少充满智慧的论断。譬如马氏谈到了腐败社会风气与暴君专制统治之间互为因果的联系。他认为淫乱、奢侈和个人野心膨胀的恶劣风习,或者长期生活在专制统治下养成的习惯,会使人民难以维护自由(91 101页)。但是他没有给出任何清楚具体的解释,没有着力证实他的这一观点。

在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层面上,《论李维》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所提出的一些政治学原理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至今仍然意味深长。但是在现代政治学和社会学田野调查的层面上,在历史学实证研究的层面上,马氏的智慧的确显得苍白和疲弱了,甚至接近痴人说梦的荒唐。即便是像马基雅维里这样的智者以及他卓越的敏锐思辩,在超越事实束缚的同时也证明了,微观实证的现实和历史研究自有其不可替代性。也就是说,思想的真实性并不能置换历史的真实性。

比较胡适先生和马先生,看起来是滑稽的,却能够让我们深思,让我们反省,让我们意识到,人们认知历史和社会的心态除了自信,是否真的应该多一份小心、多一份踌躇、多一份谦卑,像胡适先生惟恐我们忘记的那样。同样的道理应该也适用于政治学家。毕竟,对现代政治最重要的不是设计原理和原则,更不是草拟响亮的口号,而是摒弃宏大叙事,兢兢业业地从事制度建设和实现社会进步。

(马基雅维里《论李维》,冯克利译,世纪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