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故居 |
屠格涅夫与波林娜・维阿多的故事,很多书上都说是一曲柏拉图的哀歌。波林娜是屠格涅夫的初恋,他为这份爱情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一曲动情多
波林娜・伽西亚 维阿多,是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歌唱艺术全论》及多部歌剧的著者马努耶尔・伽西亚(1775 1832)的女儿。马努耶尔青年时代由戈雅所绘的肖像,至今收藏在波士顿的博物馆里,据说《塞维利亚理发师》中阿玛维瓦伯爵一角,就是罗西尼专为马努耶尔・伽西亚创设的。
波林娜10岁跟李斯特学钢琴,她不像姐姐那样漂亮,其实也可以说长得丑,但是她们的声音具有同样的天赋――次女低音至女中音的音域,从升F可低两个八度到D,柔韧有余而极具穿透力。好的声音给人的感受,笔者从意大利盲人歌唱家昂德埃亚・坡切利那里获得了一些震撼人心的体验……西班牙女子所受的舞蹈训练,以传统教育必修课著称。人们尽可以从弗拉明戈舞那一举手一投足来想象波林娜的身姿所传达的魅力。更何况歌剧乃是集交响乐、声乐与戏剧表演、舞台美术等于一身的高度综合性艺术(笔者的忘年交、作曲家陈紫,曾经如此赞誉过自己为之献身一生的歌剧)。
波林娜作为女中音歌唱家和悲剧表演艺术家所获得的赞誉,也绝不逊于姐姐。尤其是她的眼神、她待人接物的态度,当时迷倒了一大片男观众:缪塞曾向她示爱以至求婚,但遭回绝;画家阿黑・施埃费也钟情于她……
波林娜不仅弹得一手好钢琴,还继承了父亲的创作才能。李斯特、肖邦、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均赞赏过她的音乐才华。她知识广博,能流利地讲五种语言:西班牙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英语。
1837年,波林娜16岁开始登台,最初是演唱抒情诗,很快唱遍西欧各国的首都。巴黎意大利歌剧院指挥路易・维阿多(1800 1883)聘用了她,力荐她主演多部经典剧目。1841年,维阿多与之成婚。
1843年,维阿多首次到俄罗斯巡回演出。一次猎熊的机会,路易・维阿多认识了伊凡・屠格涅夫。二人顿觉意气相投,路易便邀伊凡到圣彼得堡(前列宁格勒,又称彼得堡)歌剧院来听波林娜演唱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理发师》。
25岁的屠格涅夫对波林娜一见钟情。从此,毕生40年,屠格涅夫始终与波林娜・维阿多若即不离。
“初恋”其人远
波林娜在事业上从成功迅疾飞向更大的成功。比她年长20岁的丈夫,尽管博学、仁慈而宽厚,却为身边这位名人妻子埋没、遮掩了光辉。
维阿多・波林娜 |
在这种气氛中,怎样才能吸引女歌唱家的注意与兴趣呢?笔者见到一位俄裔作家曾不无调侃地作此描述:屠格涅夫每晚必到挤满崇拜者的化妆室,并在四爪镶金的一块巨大白色熊皮上获得了一席贵宾座位――他排第三号。在路易大度的目光下,屠格涅夫与其他最成功的献殷勤者们展开竞争:一位将军、一位伯爵,还有皇家歌剧院的指挥的儿子。奉献给被俄罗斯人称为“举世无双者”女歌唱家的鲜花礼品,显然使年青的屠格涅夫耗尽资财。
事实上,波林娜感觉身高一米九的屠格涅夫年青可人,最为擅长的是即兴编撰故事。渐渐地,屠格涅夫成为维阿多夫妇二人的亲密朋友。
1845年春,屠格涅夫随巴黎意大利歌剧团首次来访巴黎,就住在维阿多巴黎东郊的家中―――塞纳 马恩区一座名为库尔塔夫奈尔的古堡,距巴黎60公里。屠格涅夫与路易・维阿多十分投契,二人均热衷于打猎和文学艺术,维阿多不仅是音乐家,而且是意大利学、西班牙学学者,颇有著述。屠格涅夫第一次到法国,便与维阿多合译了一些普希金的诗,以后又合译果戈里……屠格涅夫作品的法文本,最早均是维阿多与其配合、翻译出版的。
追随“康素埃萝”的年代
女作家乔治・桑(1804-1876)也是波林娜的密友,小说《康素埃萝》中的女歌唱家在生活中的原型,正是波林娜――尽管故事情节与其身世颇有出入。
1845年,屠格涅夫一到法国,便通过波林娜认识了乔治・桑――此乃屠氏认识的第一位法国作家。这位女作家生平最后十几年,都与波林娜一家、屠格涅夫、福楼拜保持着密切的来往。
巴黎给屠格涅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景致、此地居民自由的生活方式……但为避免过长时间打扰,他离开维阿多家,到法国南方各地旅行,直至比利牛斯山地区,约在11月中,返回了圣彼得堡。
1847年初,维阿多到柏林演出,屠格涅夫立即赶来――其实他有另外一个借口:好友别林斯基(1811 1848)来德国治病,一些朋友组织了这次团体旅行。屠格涅夫与别林斯基在屠氏租下的小单元,与女歌唱家一起见面交谈,可惜别林斯基不讲法语,波林娜的几句俄语也极其蹩脚,会见令人失望。幸亏他们还一起观看了波林娜在歌剧《胡格诺人》中的悲剧表演,欣赏了她所达到的那种炉火纯青的悲怆境界。
然而,显得难以理解的是屠格涅夫。他突然告别两位朋友,先随着意大利歌剧团到伦敦,然后又来到巴黎,住在维阿多家里,成为库尔塔夫奈尔宫堡一名可爱的“食客”――毋庸置疑,“食客”也明知自己早晚有一天会报答主人的慷慨。
1847年10月初,趁维阿多前往德国巡回演出之际,屠格涅夫不辞而别,离开库尔塔夫奈尔宫堡。他在巴黎王宫附近租下一个房间,每天起早写作,给涅克拉索夫主持的《现代人》及时而有规律地寄稿。他经常到杜伊勒里公园的七叶树下散步、冥想,下午两点他严守时刻来到伽西亚家中,同波林娜的母亲――也是一位歌唱家――和舅舅交谈,然后去咖啡馆看报。晚饭时,他总是到一家很平常的餐馆里,匆匆打发一顿有节制的粗茶淡饭。晚间冲向歌剧院,看波林娜演出。
终恋“柏拉图”
维阿多・波林娜为屠格涅夫画的像 |
柏拉图式爱情,哲学本义到底如何?笔者不曾研读过柏拉图的原著,不敢妄言。但不妨取其转义“精神恋爱”,乃是人们谈及屠格涅夫的爱情时所表示的真正含义。
波林娜相貌并非佳人,且从一开始出现,已有丈夫路易常相伴随――是否路易试图向屠格涅夫显示西欧的自由主义精神?或者,既然丈夫本人足以控制局面,又何必难为献殷勤者,令众人扫兴呢?
当初屠格涅夫与维阿多夫妇共同住在库尔塔夫奈尔宫堡,法国人所谓“夫妇三口”的情形,是否用中国雅言“三人行”来表达,更为符合实际?
清早,屠格涅夫常与路易一同出门打猎,傍晚三人一同到开满雏菊、虞美人与勿忘我的原野间漫步,晚间他们一起到歌剧院,或跟来访的朋友们一起在壁炉前交谈、或在钢琴旁听波林娜弹琴、演唱……在此,屠格涅夫处处时时通过波林娜・维阿多的仪态、声音以及她组织的沙龙聚会,感受着西欧的文明气息。
屠格涅夫这敦厚、天真的年轻人,对于维阿多夫妇其实更像一个大孩子。
当然,年轻的屠格涅夫,对于与波林娜的关系仅仅停留在精神领域内,未必感觉满足。1847年秋天,他不辞而别――不仅为摆脱“寄人篱下”的状况,在心路的历程上,恐怕与此不平衡也不无关系。
落地何必骨肉亲
1850年,波林娜承担了抚养屠格涅夫八岁的非婚生女儿的义务。当屠氏向她请求帮助时,她提出“孩子来源”的问题,可以见到屠氏给波林娜写过这样一段话:
有关我跟这小女孩母亲的事情,我对您只简单说两句:那时――距今已经有九年了――我还年轻,在乡下生活很无聊,我发现母亲雇用的一个缝衣女相当好看,就跟她搭了两句话,于是她来看我,我给她付了钱就走了,以后就有了这女孩……
1850年10月23日,屠格涅夫把女儿送上开往巴黎的火车,并按月支出1000法郎的费用――当时为相当可观的数目――给波林娜。屠格涅夫还给女儿培拉吉取了个新名字――波林奈特,意为小波林娜,既表达了对女儿教育上的期待,又避免了与养母的名字混淆。
八年以后,一个俄罗斯农家小女孩,在波林娜的调教下,出落成了一个道地的法国姑娘。
19世纪50年代,屠格涅夫与波林娜的关系,表面上拉开了距离――地理上的阻隔,屠格涅夫在俄罗斯致力于创作,也试图建立自己的生活。波林娜在此期间,于长女路易丝之后,又育有二女一男――克洛狄、玛丽安纳,及保尔。
……
笔者见到,在70年代屠氏回俄罗斯的那个时间,波林娜曾明确表达可能失去屠格涅夫的隐忧――屠氏已成为维阿多家庭不可或缺的成员。波林娜几乎每天都给他写信、转寄报刊邮件,为屠格涅夫的文学事业尽可能地给予全力的支持,诸如开音乐会,为屠格涅夫在巴黎创建俄罗斯图书馆募捐,主动写信给福楼拜、告知屠格涅夫的返法日程……
波林娜与路易的几个孩子,尤其是两个小女儿,从小就绕膝在屠格涅夫左右,逗他开心,屠氏送给她们的陪嫁――特别是克洛狄――也极为可观。她们出嫁以后仍常来守候在受风湿痛折磨的作家病榻一侧,直至为他送终――“扶柩”送他“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