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博导”选聘改革近日完成,45名“博导”在新一轮选聘中“下岗”,失去了招收下一届博士生资格。导致他们“下岗”的原因很简单――科研项目数量没有达到学校要求的标准。
“博导”在吉林大学不再是终身制,与其说是对传统制度的改革,不如说是对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常识性回归。事实上,这种“博导
因为对于学生而言,能得到一位好导师的指点应该是一件终身受益的事情。尤其是博士生,好导师对他们的影响不仅仅是在学识上,更是在为人的原则以及对科学的执著追求上。“博导”有责任把每一位有志于学术的人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者和一个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这对任何一位“博导”而言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在这里,除了导师的科研水平之外,导师的师德尤为重要。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打破“博导”终身制的改革,其意义不仅在于恢复了世界学术规范中“博导”的本来面目,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能使很多在学术研究方面已经达到一定造诣,但苦于名额、资历等条件限制而暂时无法晋升者,也能早日走上“博导”的岗位,使学术研究的指导岗位更具活力。如吉大博导不“导”或“导”得不好,就要“下岗”,这不仅是淡化了博导的荣誉性质,而且更是正本清源,还了博导一个本来面目。在国外大学,本来就没有端“铁饭碗”的博导,不论是教授,还是讲师,只要符合具有博士学位、有科研经费、所在学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本人有水平有能力等条件,就可以担任博导。
“博导”只是指导、培养博士生的一个流动的工作岗位,一旦不带博士生,博导则自动取消。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命力,“博导”也不例外。因此,打破“博导”终身制,让有资格的人都能参与竞争,让“博导”们能进能退,是势在必行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