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一部《定军山》开启了中国电影的灿烂之旅,100年后的中国电影仍是青春依然。百岁的中国电影迎来的太多的祝福与庆贺,2005年文化领域出现频率最高的中心词注定与此相联。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会因为中国电影的百岁诞辰而上演一幕幕隆重而盛大的光影记忆,12月是这种盛典的顶峰。系列记忆中,图书发出的声响
电影史:从《定军山》开始的追溯
郑君里的《现代中国电影史略》是中国电影史写作的肇始。1963年中国电影出版社推出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则是第一本有着广泛影响意义的电影史著作,而今年集体亮相的《中国电影百年》(上海书店2005年版,佐藤忠男著)、《中国电影百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李多钰主编)、《中国电影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李道新著)、《中国电影艺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周星著)、《百年中国电影精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邹建文、陈景亮主编)、《电影的踪迹:中国电影文化史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丁亚平著)等有着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
李多钰主编的《中国电影百年》是《新京报》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报道的系列专题的结集,该书由1905年《定军山》问世开始,到1976年荷兰导演伊文思在中国拍摄完成纪录片《愚公移山》为止,将中国电影70余年来的经历,通过今天的视角呈现给读者。这部《中国电影百年》既有当事者或者专家们再现的“口述影像”,也有重新审视电影走向的“电影大历史”,比纯粹的学术著作有较强的口语色彩,具有更大的可读性。下部1976-2005也将会在近期出版。
北京大学集中推出的《中国电影艺术史》和《中国电影文化史》实际上也是对于中国电影百年的一种学术回顾,相对于前两种著作,后面的这两本书具有更强的理论色彩,同时也各具特色。
类型片史:独具特色的民族史志
假如说西方动作片、爱情片更为发达的话,中国的戏曲片、武侠片、伦理片所占据的分量更为沉重,也更能体现出中国影片的魅力。今年有两部专门的类型片百年电影史推出,高小健的《中国戏曲电影史》和贾磊磊的《中国武侠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定军山》是对一出京剧曲目的胶片记录,而《中国戏曲电影史》就是对贯穿于中国电影史发展始终的、世界电影史中独有类型的专门研究。在对戏曲与中国电影之关系、戏曲电影的发展分期及类型特征等方面进行分类后,作者按照时代的纵线分析每个时期的创作思潮和作品特点,在史料相对不足的情状下仍然展现了戏曲电影的发展脉络和美学特征。
《中国武侠电影史》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讲述中国武侠片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和表现重心,总结出武侠创作5次大的创作浪潮;下篇采用一种口述的方式真实还原武侠片的拍摄场景,在廓清武侠片发展脉络的同时也给人以一种鲜活生动的现场感。
另外一部书值得特别提出:人民音乐出版社推出的由朱天纬编撰的《中国电影百年・经典歌曲》,这是中国目前为止有关电影音乐最为完备也最为权威的结集。全部作品分为内地、香港、台湾三大部分,内地部分依片种分为故事片、美术片、新闻纪录片、科教片、舞台艺术片几大类编排。
电影理论:与世界电影史同步
1897年,中国人有了观影经验后写下的第一篇有关电影的理论评介――《观美国影戏记》,作者佚名。收录在《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修订版,丁亚平主编)中的这篇类似于观后感的文章拉开了中国电影理论建设的序幕。该书在1992年推出初版后反响甚大,修订版将下限后延至2001年,在理论学术与电影艺术和历史视角的基础之上,增加了新的理解维度,尤其是书前的长篇序言对百年中国电影理论做出了全景式扫描与解读,带有极强的参照意义。同样系统收录百年中国电影理论论述的还有罗艺军的《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献》(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系1992年出版的《中国电影理论文选(1920――1989)》的增补修订版。选入的100多篇论文,在年代上延伸为一个世纪,在选材上更为深入和精炼,包括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中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较广泛社会影响的电影研究成果,以及一些优秀电影艺术家经验之总结。
理论往往具有超国界和学科世界性的特色,纯粹的电影史撰述中或许可以单纯以中国为视界,而理论则更多带有一种泛世界化性质,《影视理论文献导读――电影分册》(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吴小丽、林少雄主编)、《电影艺术理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周安华著)等书,就是在系统完整介绍国外电影理论的基础上体现了对中国电影发展的指导意义。
在上述类别之外,还有将受众群定位于普通读者的图书,广西师范大学的“电影馆”系列、中国人民大学的“电影场”系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电影眼”系列以及江苏教育出版社推出的跟广西社同名的“电影馆”系列,今年,上述各个品牌都推出了数量不同的后续产品,如电影眼系列的《文德斯论电影》(维姆・文德斯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电影馆系列的《魔灯――伯格曼自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电影馆系列的《电影是什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电影场系列的《中国十大戏剧导演大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等等。这些书因为其市场定位受到社会的青睐,成为普及电影观念的首选,同时在内容上也不仅仅局限于国内,更多的着眼世界上有影响的导演和理论的介绍。
相对而言,更能打动读者内心的是对具体电影故事的个性化表述,《时间的灰――公子羽电影笔记》(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年版)、《电影在场:和沙蕙看世界》(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就是这一类型的代表,这类的笔记体电影随笔只是因为电影中某一情景、某一人物、某一片断而被打动,随后蔓延开来的是带有鲜明气质的个人体验,往往最能搅起观者内心情感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