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图书漂流:一个美丽的传递

2005-12-2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我是一本‘漂流书’,我不属于任何人。欢迎您阅读我,也希望您帮助我继续漂流。”最近,在上海市普陀区的一些街道图书馆、公园、电影院等公共场所,人们会看到一个个专用书架,上面摆放的图书的封面或封底都贴有一张带有蒲公英标记的小纸条,纸条上印着这样一句温润的话语。不用借书证,不必付押金,把书带回家看

完后,再按书内说明将它放到特定地点,让它“漂流”到下一位读书人手里――此种名为“图书漂流”的全新阅读方式,既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也引起了众多媒体的争相关注。

图书漂流,传递着书香。“书非借不能读也”,与其任随它们在孤寂中遭致自身价值打折、资源浪费,不如交给更多需要它们的人去阅读,让书在流动中发挥作用,实现传递知识的价值。让书香飘溢于社会,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图书漂流,无疑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实现方式。

图书漂流,传递着诚信。在“图书”本体之外,辅之以“漂流”这样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形式,既是对公民道德素养、诚信和共享意识的考验,更是一种鼓励。它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充分信任、相互支持和帮助的心理基础之上的。或许,有些人一时经受不住考验,将书据为己有,但只要他读书、爱书,得空愿意想一想“图书漂流”的真正意义,不介意向其他素质较高的读者学习,久而久之,应该会对其产生感化效应,而社会个体的不断感化,会对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哪怕图书一去不回,只要不化为纸浆,其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利用,也就达到了‘漂流’的目的。”普陀区文化局局长张文瑶的这番话语重心长。

图书漂流,传递着情谊。一本本书籍,隐含着一颗颗奉献社会、关爱他人的热诚之心,尽管因时空所限,大部分情况下,图书捐助者和阅读者无法实现面对面的交流,可事实上,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更多人心间,能够感受到温暖情愫的流动、撞击,此一方面。另一方面,一本书以随机的方式被素不相识的人传阅,这本书可能由此成为一个媒介,让互不相识而志趣相投者彼此联系,这样裹挟着浪漫气息的活动,有助于打破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一言以蔽之,图书漂流,传递着文明,传递着和谐。盼望上海普陀区此举,能伴随绵绵黄浦江水,早一天漂流到更多的社区、学校和其他公共场所,漂流到全国各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