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9日上午举行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院士科普书系》等7部科普作品被授予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我国在国家科技奖中设立科普奖项后的首次颁奖,它结束了科普著作无缘国家科技奖的历史。
此举无论从哪个层面上看,都可谓是我国科普界乃至全社会的一件大事,得之不易而又意味深长。其实,评
就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的前一天,2006北京图书订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在霍金著《时间简史》(普及版)的新书发布会上说过大意是这样的话:如果没有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所带来的“科学的春天”,那就很难讲会不会有我们今天所津津乐道的“经济的春天”。
然而,长期以来,社会上有不少人对科普的意义和作用缺乏了解、认识不足。他们往往只看到科学研究和技术成果的价值,而看不到传播普及工作对推广应用这些成果的媒介、桥梁作用。更有甚者,把科普创作视为“雕虫小技”、“知识分子的童话”;把一些利用业余时间辛勤笔耕的科普作者斥为“不务正业”。另一方面,以往搞科技评奖,有关单位往往十分看重“硬项目”,而对于科普在推动科技进步和提高全民素质等方面的特殊意义,则明显地重视和关注不够。
诚然,科普作品大多属于再创作,是“科学下嫁”。但即便是纯粹的再创作和科学普及,要把深奥的科学原理、定律和技术,用浅显的文字、图像以及生动的笔触介绍给广大读者,也并非易事。应该看到,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全面综合与分化的今天,全社会更多地要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向科学界要知识、要信息、要技术、要指导、要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科普工作的繁荣乃是题中应有之义。有着这样一个深厚、广阔的“背景”,我想我们更应该也更有理由道一声:科普当登“大雅之堂”!
在此次获奖的科普著作中,《院士科普书系》尤其引人关注。这套丛书共分4辑100本,其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约100个学科或领域,几乎涵盖了当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发展的所有主要领域,并由我国各领域著名的科学家领衔主编。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近年来,参与科普创作的科学家越来越多。院士、科学家参与科学普及工作,不但为社会奉献了一批科普精品,而且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示范意义。
我们当然希望能有更多的科学家乃至院士加入到科普工作中来,为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做贡献。目前,从科普图书的总体情况看,原创品种虽然不少,但内容上有新意、构思上有技巧、写作上有特色的“精品”并不多。有的仍还停留在单纯传播知识的低水准重复上,有的则生涩难懂,“科”而不“普”……因此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待改进、提高。
毫无疑问,将科普图书纳入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奖励范围,对我国科普创作及图书出版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导向。可以想见,此举必将有效地促进相关出版单位在调整选题结构、提高作者层次、改进图书质量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高度来把握科普图书的出版。
我们热切地期待着科普图书出版的又一个“春天”早日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