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每年元月北京图书订货会都有成千上万种新书集中登场亮相,对于书店人员,对于爱书的读者来说,从中尽可能快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好书并不容易,订货会上应运而生的“专家荐书”因而为媒体关注、读者欢迎。本报记者分别跟随若干领域专家学者漫步展场,借专家的专业慧眼发现好书,供读者参考。
我跟着止庵先生重点看的是社科类图书。很多出版社的展位陈列架都辟有“社科”图书专架,但止庵大多只是略略驻足,他说,现在此类图书中的软性读物太多,它们有文化普及意义,文化建设意义相对较弱,而他更愿意推荐那些更有分量的书。
他首先看中了华夏出版社的“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丛书,其中《尼采反卢梭》一册,他已经读过了。止庵说,这套书主编刘小枫的色彩很重,也就是一以贯之地直溯经典,以及侧重神学。他觉得这个思路很对。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在古希腊,西方哲学又多有宗教背景,这套书很多都与这两方面有关。在止庵看来,由于历史的阴差阳错,我们几乎从来没有一个读书的“经典时代”,此种欠缺已经或者终将对我们民族的文化构成和思维方式产生不良影响。很多经典,当初想要读时不曾译介;待到译介过来,大家的注意力又转到更时髦的方面去了。
止庵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展台看到《克尔凯戈尔文集》的招贴画,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宣传册上看到《尼采著作全集》的预告,他对这两套书充满了期待。他说,克尔凯戈尔和尼采的著作,都曾经有出版社打算系列出版,但都半途而废,希望这回能够一步到位,功德圆满。因为这都是人类文明的经典之作。止庵不太赞同那种过分强调“原创”与“引进”之分的说法,他觉得一本书译成中文出版,供中国人阅读,它就已经是我们的文明的组成部分了。我们的文明像一条河,出版一本好书,好比给这河里注入一股水或一滴水。虽然只是些许,但对这条河来说,有没有它就是不一样的。他说他喜欢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一本好书的著述或译介。他特别强调的是,这种文化建设的意义,不一定马上反映出来。
大约出于同样原因,止庵对三联书店的汉斯・昆和瓦尔特・延斯合著《诗与宗教》也很感兴趣。他还看中了《启蒙运动的生意――〈百科全书〉的出版史(1775-1800)》,觉得这个题目很有意思。山东画报出版社的《剑桥插图中世纪史》和《反思文艺复兴》,他也认为是值得关注的书。
止庵对艺术和文学理论图书有特别的偏好。他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罗斯金著五卷本《现代画家》是他“这次在书展看到的最有分量的书了”。江苏教育出版社“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潮流三部曲”(已出两种《美的历险》和《拉斐尔前派的梦》,《维多利亚时代的奥林匹斯山》待出),也让他赞不绝口。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彼得・盖伊的《施尼兹勒的世纪:中产阶级文化的形成,1815-1914》和《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他更希望“先睹为快”。后一本书探讨的是小说与历史,或者说虚构与真实的关系,止庵翻开书,念了其中一句:“在一位伟大的小说家手上,完美的虚构可能创造出真正的历史。”他说这正道着自己一向的感受,举个例子,卡夫卡比任何一位历史学家更让他深刻体验到我们这个时代的真实状况。
止庵说,世上很多事情都是殊途同归的。譬如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普里什文文集》,包括《鸟儿不惊的地方》、《恶老头的锁链》、《大自然的日历》、《人参》和《大地的眼睛》五卷,这无疑是文学著作,但因为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为环保人士所留意,那么我们也可以在“社科”这个题目下谈谈这套书,虽然其意义远远不限于“返归自然”这一点。止庵说,“大师”这个词儿有点用滥了,其实普里什文才是一位真正担得起这称呼的作家。世界上许多作家都关注大自然,不过没有一个人达到普里什文那样纯净与安详的程度。这称得上是一套陶冶心灵的大书。
参观书展的过程中,止庵和我谈到他的读书之道:“开卷有益,要在简择;果有会意,不算白看。”我发现,这几句话也印在上海人民出版社一套“天涯社区‘闲闲书话’精选”的封底上,这套书包括《闲读中西》、《闲谈书事》和《书人闲话》。止庵还说了两句话,可以概括他对出版与阅读的看法:“什么书好卖就出什么书,无可非议;什么书好卖就读什么书,愚不可及。”(陈洁采访整理)
好译者太少■余中先(《世界文学》主编,法国文学专家)
余中先是个腿脚超好的人,在书展的各个摊位之间健步如飞。一不留神他就会不见,一路找过去,会望见他正在另一个展台前上看书,这时如有人问他在看什么,他口中多半会跳出一个法语书名。这样逛了一圈下来,他向记者谈了对本次订货会外国文学类图书的看法。
余中先认为近些年外国文学方面的出版看似很热闹,出版社也不少,但好书并不多。文学名著重复翻译和出版的过多,但新的选题却少。今年的订货会也存在这个问题,好书的比重不大。在为数不多的好书中,有两套书值得关注。一套是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摩诃婆罗多》。这套书刚刚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洋洋6大卷,规模宏大,内容庞杂,在黄宝生先生的主持下,由金克木等多名学者共同努力历时17年方翻译完成,是此书当今仅有的三种文本之一。另一套是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5卷本《普里什文文集》,这部文集由刘文飞主编,包罗了普里什文最重要的代表作,其中有的作品为首次译介。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古罗马普罗佩提乌斯的《哀歌集》(王焕生译)也吸引了余中先的眼光。这本书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它是一个拉丁文和汉语的对照译本,敢于做这种对照本,充分体现了译者的勇气。它有助于从事翻译工作的人查找拉丁语意,给读者的引用、考据、研究、学习提供了方便。算是填补了这方面的一个空白。提起填补空白,余中先又说,其实出版社的眼光并不一定非要偏重古希腊和古罗马,18、19世纪的一些作家,过去被认为是过于保守或宗教意识较强的一些人物,他们的书也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国内各语种文学专家参加评选的第4届“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日前已在京颁奖,获奖的7部图书也全部出现在订货会的展台上。余中先说,从今年选出的这些各国小说中可以看到一种文化杂糅的现象,如法国作家写的书叫《美国佬》,讲述法国和美国的文化冲突;美国作家的小说叫《巴拉圭消息》;德国小说《台伯河边的爱情》则讲了意大利的罗马,这个现象十分有趣。
此外,余中先还介绍了几本他认为不错的新书: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的捷克诗人塞弗尔特的传记《世界美如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大家小书・洋经典丛书”的第二批;人民文学出版社去年11月出版的《穆旦译文集》;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的一本工具书《20世纪看得见的历史》。2005年出版的几本法国方面的好书,如漓江出版社的《没什么要紧》、《往事烟云》,东方出版社的《墓畔回忆录》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5本科克托的作品等,也令他念念不忘,在逛展位时屡次提及。关于读书方面的书,他特别提到了一大一小的两本书,大的叫《西方正典》,小的叫《查令十字街84号》,都是译林出版社的书。
作为《世界文学》的主编,余中先对翻译问题非常关心。他认为造成订货会外国文学好书种类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那些能驾驭新选题,知识面宽广的译者太少了。因此青年译者要加倍努力;中年译者的审美观已经形成,应特别看重选题,对近年新出现的文本更要慎重;老译者身体最要紧,根据其掌握的语言特点也最适合翻译经典著作。像黄宝生先生等人主持翻译《摩诃婆罗多》,真可谓好钢使在刀刃上,十年磨一剑,一点都不浪费。 (咸江南采访整理)
科普书:数量略减但不乏亮点■刘兵(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著名学者)
和刘兵老师逛书市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每年在这样“固定格式”的活动里,我们都希望能有“出格”的发现。而在拥挤嘈杂的国展里,我读到的目光也都带着同样的期冀。
“我看今年的科普类书并不如往年多”,刘兵认为甚至在科学文化类书总量上略有减少,而且整体上没有过大的起伏。“不过如果对科学文化采取广义理解的话,仍有不少亮点。”
华夏出版社的“剑桥年度主题讲座”绝对不应错过。这是一套原作质量非常高的丛书,内容来自剑桥大学的达尔文学院每年举行的主题系列讲座。达尔文学院的系列讲座无论从水平还是声望上都非常高,也是少见地高水平的跨学科的讲座,演讲者来自不同的领域,视角各异。国内大学讲座类书与之相比,在思路和意识上要落后很多。
百科全书中,上海科技出版社的《彩图科技百科全书》应算是佼佼者,该书完全由国内原创,从制作班底到内容都精益求精,除了涉及天、地、生、人的四卷外,另设有《器与技术》卷,特别关注技术史发展状况。科普出版社引进的《彩图世界科技史》属普及型的科学史,图片、印制精良内容有趣,遗憾的是定价太贵。
“物理题材的书仍然较多”,上海科技出版社的《费恩曼物理学讲义》本来是非常专业的物理学教材,由于采取了特殊的笔记形式,尽管多年前曾出版过,经过此次重新出版仍然销售不俗,可见其作者及作品的特殊吸引力。湖南科技出版社的“走近费曼丛书”,又最新推出2种《费曼的最后旅程》和《发现的乐趣》,这位美国明星科学家的故事依然引人入胜;号称“人人都能读懂”的《时间简史》普及版也由该社出版,本书更加通俗了原来《时间简史》内容中艰涩的部分,如果还不了解霍金理论的人可以一试。
“热爱动物的人不妨读读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人狗情丛书’”,刘兵认为尽管这套书的内容并不新颖(包括像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吉卜林等作品),但是以犬为主题将名著再次集结成册,既有针对狗年的卖点,亦不失对人与动物亲情理念的倡导。
此外,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科学元典丛书》是让喜爱经典著作的读者值得收藏的。已出的4本中包括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以及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都已经过对旧译本的修订,而且配图,印制精美。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八面风”文丛系列新推出的第13本――《北大“赛先生”讲坛》,以及“哲人石丛书”中新推出《“深蓝“揭秘》,也都值得关注。 (李晋悦采访整理)
“平淡”换“平稳” ■雷颐(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作为订货会的常客,雷颐选择在1月10号逛书市,因为“专家荐书”会安排在这天下午举行,这样一来,正为装修忙碌的他可以省却一番折腾。
步入会场,雷颐对能有台湾出版机构参展先是诧异继而惊喜,他走到大块文化展位上,拿起陈冠中著《在北京生存的一百个理由》,称它比较适合内地读者,“作者列举的理由实际上对北京的文化作了细致描述和浓缩。对于我们生活在北京的人而言,会通过这本书了解到更多”。
一到人民出版社展位,雷颐便直奔《白色巨塔》(东方出版社)而去,“这是本极有意义的书,早就应该出版,我要重点推荐它”,他介绍说这部日本女作家山崎丰子创作于40年前的小说,自问世以来一直畅销,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小说数度被改编成电视剧,也均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他评价这部以医院里医生的权力争斗为主题的小说,“对发生在医院里的腐败铺展得很充分,但又不是完全地黑幕揭露,文艺色彩也很强。”本书分作上下两部,各由两位译者翻译完成,雷颐对译文能否保证风格统一持怀疑态度。
另一套被他重点推荐的书是上海辞书出版社的“《百年潮》精品系列”,因为对《百年潮》杂志的信任,他对这套12卷本的精选文集推崇备至:“《百年潮》杂志拥有大量的党史方面的作者资源,这些作者往往都是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来写作,他们掌握也披露了许多事情。丛书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历史,只有正确面对历史,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这可以说是今年最厚重的出版物之一。”
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展位前,雷颐徘徊了很久,似乎一定要找出本书来推荐才甘心,江苏人民出版社拿到会上的新书并不多,雷颐终于没有收获。
还有一套丛书,雷颐已经在2005年的订货会上推荐过,这次又一定要再推荐新出的一本:山东画报出版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士兵的生活》,“我们谈战争,往往是将军如何决策、士兵如何打仗,这本书的好处,就是谈他们的吃喝拉撒睡,谈他们在战争中具体的生活。本书从属于《日常生活译丛》,我个人看来,丛书本本都好。该丛书关注了一些具体而微的历史细节,我觉得这是历史研究应该重视的一个新的视角。我去年推荐过,但是据说销售并不怎么好,所以今年还要再推荐,因为确实好。”
雷颐用“平淡”来形容今年逛书市的总体感觉,旋即修正为“平稳”,他说:“今年的感觉跟去年有点相像,虽然没有特别的亮点书出现,但是总体质量也没有明显的下滑。应该说当前的图书出版业比较平稳,质量保持在一定的水准上。”
他推荐的图书还有以下几本:《庞德法学文述》(美国庞德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庞德是20世纪西方各国、尤其是美国法学界最有权威的法学家之一,他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法学界、法学家有很重要的影响。要了解那个年代中国法制建设史,应该把庞德的作品介绍进来。《季羡林回忆文集》(五卷本),季羡林著,哈尔滨出版社,尽管其他社陆续出过季羡林先生的种种作品,但是哈尔滨出版社集中在一起出版,还是有不一样的分量。可以当成一部当代知识分子的历史来看待。
《叶浅予自传》,叶浅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自传写得很客观,很真实,画家通过描写个人的生活、个人在社会中的起伏,反映出一部社会史;《李健吾传》(韩石山著,山西人民出版社)也是写的非常真实。另外辽宁教育出版社去年出版的《齐如山回忆录》,也是很重要的一本书;《理性与信仰》,唐逸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几十年的心血著作,是关于欧洲中世纪哲学的全面论述,对于纠正我们的一些偏见很有益处;《哥伦比亚的倒影》,木心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韩晓东采访整理)
好书不止一种读法■黄集伟(书评人、接力出版社副总编辑)
写书、编书、读书、评书,黄集伟与书的缘分如此紧密。他对好书总是有超乎一般读者的敏感,于是跟着他逛书市,常常能够拨开那些热闹非凡的所谓“亮点”、“热门”图书,直奔看似波澜不兴实则沙里淘金的阅读本质。
“既然是图书订货会,那些笼统的书业趋势、变化等等都应该退到次要位置,书是最重要的。”黄集伟的推荐宁缺勿滥,只谈六本好书。
最先进入他选书视野的是两本传记书。一本是三联书店出版的《启蒙运动的生意――〈百科全书〉的出版史(1775-1800)》,虽然书名是“出版史”,但黄集伟认为这书大量篇幅实际上是在给一本书写传记,传主就是狄德罗编写的《百科全书》。这本书中出现了书商、印刷商、读者等很多角色,今天出版业人士看了会有感触。“这本书的文字很通俗,内容略嫌庞杂,需要读者有些耐心。我不觉得这是一本适合大众阅读的书,做出版或做文化的人看了会很受启发。”黄集伟如此评价该书,“书名中有‘启蒙运动的生意’字样,出版人谈到‘生意’二字不必害羞,今天的出版人都有一个梦想,就是做文本有价值的书同时卖出一个好价钱,这本书告诉我们这件事18世纪就有人干过,而且干得特别漂亮。”
另一本传记是捷克诗人塞弗尔特的回忆录《世界美如斯》,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这本传记比较特殊的地方在于它不是按照一般回忆录的路数来写,黄集伟特别提到作者在该书引言中的一段话“亡人是沉默的,固执地沉默不语。因此,还是让我来非议他们吧,非议这些长眠地下的人。不过,我将友好地、怀着爱非议他们”。他觉得虽然作者身份坎坷,但在这本散文集一样的回忆录中,读者看到的却是怀着爱的非议。书中一些细节把人生中特别美好的一面和特别残酷的一面很好地叠在一起。“估计这本书印数不会太大,与其说我们为这样一本书的印数发愁,还不如说我们为了对书中内容的离谱理解而抱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看得见的历史》是黄集伟重点推荐的历史书,他说曾于十几年前读过一本类似的书,也是编年体,每年每月每日的历史都有。这本书对一百年的历史作出了总结,还有很多图片,细节特别多,不是那种板着脸的历史书。“这本书既能当资料看,也可以当掌故看。这样的书会令人对时间和生命产生感慨,对于历史来说,最长寿的人也是短命的。不知道从前是什么样,我们就看不懂现在,这本书多少弥补一些我们对历史延迟的关注。”黄集伟评价道。
他注意到的另一本历史书就是中信出版社的《搜》,这本书的版权页上注明该书类别为“企管”,但黄集伟仍然觉得这本书可以当成历史来看。该书作者预测,以后人类再表达历史,或许会把时代分成搜索时代和前搜索时代。“有的读者可能会把这本书当成Google的企业史,其实不然。我们如今要想回忆2001年的重要事件,其实已经想不起来了。书中预言在21世纪搜索引擎会记住更多的东西,并将之命名为‘网络时间轴’,说一旦网络时间轴建立起来,互联网就会帮助我们记住更多的东西。我觉得搜索引擎不仅记忆这个世界,也将改变这个世界。”
黄集伟推荐的两本小说都是外国作品,其一是译林出版社推出的《朗读者》,这本书在2000年曾出过,当时译成《生死朗读》,这次重译显然对原有译文有所调整。这本书与朗读有密切关系,所以出版社为该书配了一张盘,盘中是著名配音演员童自荣朗读其中的精彩片断。这篇小说篇幅不大,故事也很简单,但毫无疑问这是一篇多意的小说,黄集伟这么认为:“我们可以把它当成爱情小说看,又可以当成历史小说,它也是一部政治小说,因为书中那一段耻辱就与政治有关。我估计每个人读这本书都会有不太一样的感觉,真正的意义不是书中的故事,而是发生在读者脑海中的化学反应。”
他推荐的另一本小说《美国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中的一本,作者是法国人,这本书篇幅不长,探讨了父子关系。书中的父亲是个不得志的艺术家,整天喝得醉醺醺的,喝醉了就打自己的妻子,所以书中主人公永远把对父亲的仇视和蔑视当成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敌对的父子关系。黄集伟特别提到这本书中余中先的翻译,认为译笔很干净,但读来很难过,心中会有很多联想。 (丁杨采访整理)
爱书更爱童书■王泉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儿童文学评论家)
王泉根教授是个爱书人。8日那天陪王泉根逛了整整五个小时的订货会后,他意犹未尽。他不好意思地问我,我拿给他的权充入场券的记者证可否留给他,我自然同意。“这样订货会差不多结束时,有出版社卖样书,我就可以进来买书了。”王泉根脸上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原来以为订货会结束时才会和王教授相遇会场,不料第二天,我又在国展“遭遇”王教授。他背着大大的书包,里边装满了书目,像每一个爱书人一样穿行于整个会场,脸上露出满足的微笑。在这里,他像“书虫”一样,书就是他的全部世界。
如果将此次陪专家逛书市比做一次旅程的话,我陪同王泉根的童书之旅绝对是“苦不堪言”。从上午到下午,十分钟的午饭时间外,其余都在路上。不过,艰辛的旅程总是伴随着充实的收获,发现的惊喜总会让“路途”变得愉快起来。
旅程的起点从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开始,一套专门写给孩子看的“美绘版”的《鲁迅儿童文学选集》吸引了王泉根的注意。鲁迅作品中的《故乡》、《一件小事》、《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作品深情款款,温和细腻,的确很适合孩子们阅读。王泉根表示这对少儿出版界也是一个有益的提醒,如何让传统品牌“老树发新芽”,做出新意来。
此行最大的亮点无疑是发现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酝酿已久的“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了。《稻草人》、《宝葫芦的秘密》、《草房子》、《男生贾里》等脍炙人口的名篇皆囊括于内,书后还附有作者介绍、作者各历史阶段的照片、作家写作家、评论等宝贵资料。王泉根将此套书称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世纪长城”,在开发中国本土儿童文学原创方面意义重大。湖少社的“寄小读者书系”,包括《安徒生文学奖获得者与儿童的对话》、《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与儿童的对话》也引起了王泉根的注目。
“东方漫画”也成为王泉根此行关注的焦点。华艺出版社推出的自韩国引进的《小企鹅Poro鄄ro》系列、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由熊磊、熊亮兄弟俩创作的《雪人的故事》,中国和平出版社的《眯眯熊》系列让王泉根驻足良久。《小企鹅Pororo》系列讲述了一个唯美纯净的故事:在一个一年四季白雪皑皑的大森林里,有一座美丽宁静的村庄。活泼顽皮的小企鹅Pororo、善良娇气的小海狸露比、宽容好脾气的大白熊波比、鬼机灵艾迪等好朋友在一起玩耍,既互相关心,又会吵架生气。王泉根由此提出了“东方漫画”的概念。何为“东方漫画”呢?王泉根认为,首先是画面安静、含蓄,不是那种“速度”非常快的西方卡通;另外,应该是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传递善良、友爱、互助、包容等闪烁着东方文化和东方传统的优良品性的漫画。
来到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展位前,一本由报告文学作家韩青辰创作的《飞翔的翅膀折断了心》让王泉根驻足良久。该书通过对数十位检察官的采访,讲述了当下青少年犯罪涉案的真实故事,反映了当下青少年的成长困境和心灵险滩。王泉根将此书称为“成长危机报告集”,认为是到时候关注“非常态成长状态下的青少年”了。他认为,青少年成长问题的背后,其实是社会环境的问题。破碎的家庭、影视中的暴力倾向、不良游戏等,让青少年对生命漠视,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杀害亲人、朋友或进行其他方面的犯罪,的确让人忧心。今年,关注“非常态成长状态下的青少年”似乎成了少儿出版界的一大热点,如明天出版社的《非常隐私》,晨光出版社的《记忆的伤痕》等也将焦点对准了此类题材。
接力出版社的《魔山》也引起了王泉根的关注,他提出了“全面成长”的概念。王泉根认为,现在给孩子们看的童话、小说太多,但另一些门类,如戏剧、诗歌、散文等文学样式却太过稀少,这样的成长是不全面的。比如《魔山》,这部由孟京辉导演的大型儿童剧将于春节前在北京上演,但儿童剧的场地是有限的,能看到的小观众也是有限的,将这部儿童剧以图书载体的形式呈现给更多的孩子的尝试,无疑是极富价值的。同时,晨光出版社推出的儿童诗,中国和平出版社推出的儿童散文诗、新蕾出版社推出的“大京剧”系列也得到了王泉根的激赏,他希望能有更多文学类型、更全面的文学样式滋养孩子的成长。 (陈香采访整理)
博物类图书出版渐涨■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副教授)
“这里就像个庙会”,已经连续数年参与图书点评的刘华杰一进门就感慨道。
刘华杰表示,作为一位读书人来图书订货会淘书是最便捷的方法之一,但是在图书品种琳琅满目的背后仍然缺少有序性。“这里并不缺少一阶图书信息,一阶信息到处都是,各类图书怎么看都行,只要你有足够的时间。但是这里明显缺乏二阶图书信息,即关于一阶信息的分类而生成的新信息。这好比如今人们上了因特网,却没有Google,Yahoo,Baidu等搜索引擎。”显然图书市场细分还未建立起来,中国出版仍然没有“范式”。
在走马观花的浏览中,科技类图书在此类展会上仍然不占主角。“即使在有限的科技类图书中,相当大的比例为专业科技书、实用技术类图书、教辅教材类图书等,而科学文化和狭义的科普书比例少得可怜。科学文化出版的重镇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仍然集中于上海科技教育、湖南科学技术、上海科技、北京理工大学等少数出版社。”刘华杰表示,尽管选择余地不大,“仍有一些不错的作品值得读者收藏”。“我一向比较偏爱博物类书”,刘华杰说,“这类图书在中国以前出版得很少,但现在正在增多,这绝对是好现象。”比如,江苏科技出版社的“青鸟译丛”,耗时三年才正式推出,共6本 涉及沙漠、狮子、古代动物、海洋生物等 是帮助人们感受生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佳作。而河北人民的《看芦花飞舞考入蟋蟀唱歌》,与此接近。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普里什文文集”(共5本,包括大自然的日历、鸟儿不惊的地方、人参、大地的眼睛、恶老头的锁链 ,也属于“新博物“类图书,作者为俄国生态文学先驱普里什文。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的《多彩的昆虫世界》收有中国600种昆虫彩色图片,是博物学爱好者的入门手册。中国目前非常缺少这类实用的博物学手册。刘华杰表示,中国科技界和出版界本来有能力多做一些这样的书,但由于体制和观念的限制,总体上做得较差,先不计质量,数量上就差得离谱。因此应当鼓励出版社多出此类图书。这类书在内容深度上应当排列出层次,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泛泛而论。上海科技出版社的《中国南方花卉》也是此类彩色图鉴类图书,收录的植物种类有相当的覆盖面。北京出版集团“自然图书馆”丛书,引领儿童进入自然世界。
在科普图书方面,刘华杰特别推荐了华夏出版社的《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主题讲座丛书》,“这是真正的交叉科学丛书,真正的科学与人文相遇的丛书。而时下国内的大学听讲座之流行,基本上模仿剑桥的跟风之作,而且质量不高。”可以说,剑桥的这些讲座和这些书都是最好的。
思想前沿的《在理解与依赖之间》终于出版,为“北大科学传播丛书”画上圆满句号。此丛书出版历经风风雨雨,并受到顽固派的抵制,对于中国科普界来说它几乎是全新的理念。另外,长江文艺出版社的《不该遗忘的胡先?》;三联书店的《吃太阳的家伙》、《古典时代疯狂史》、《侯仁之》、《当中医遇上西医:历史与省思》;少年儿童出版社 上海 的“少年博雅文库”等均可圈可点。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达尔文的经典著作《物种起源》新译本,据说订正了上百处旧译的不妥之处,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修订”一下自己的知识库。 (李晋悦采访整理)
红学热潮不正常■白烨(著名文学评论家)
1月8日下午,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即使一年一回的专家逛书市已成惯例,以白烨在出版文学领域多年的关注和研究,仍能发现些值得探讨的现象。
由于白烨的先行准备,我们几乎是直奔主题。我们率先来到人文社。最抢眼的是铁凝的《笨花》和史铁生的《我的丁一之旅》。白烨指着《笨花》说:“这本书刚进会场时摞到一人多高,眼看着就被人拿走了,现在不足半米。”他又拿起“九元丛书”,介绍道:“人文社的‘九元丛书’每种选收一个当代作家的中篇名作,20种书自然构成了对新时期以来中篇小说成果的系统展示。像这样对已有文学资源的出版利用比较好的还有长江社出版、雷达编选的《近30年中国中篇小说精粹》,把新时期以来的中篇小说佳作汇集一书,这两种编法,一分一合,各具特色。还有北京燕山出版社的‘世纪文学六十家’丛书,这套丛书打通现当代、沟通内地与港台,以经典性的作家和代表性作品,展示了百年华文文学的主要成果,应该是这次订货会上为数不多的大制作。”
在作家出版社的展位上,我们注意到莫言的《生死疲劳》。这本书虽然还只有毛书,但是以莫言的影响力而言,仍然充满魅力。路过北京出版集团,白烨边走边说:“刘庆邦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的《红煤》也不错。地方文艺出版社中,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梁晓声的《伊人伊人》和杨少衡的《海峡之痛》,漓江社出版的雪波的《银狐》值得加以关注。”他认为,这些名家新作联袂亮相,均以题材和写法上对自己既有创作的较大突破,凸显了不同新意,具有相当的分量。
从1号馆到8号馆,我们的目光搜索着所有文艺社的新书。可是情况并不乐观。一些老牌文艺出版社,如今已寻不到值得一看的原创。白烨的语气不无惋惜:“这些文艺社,不但没有什么亮点,而且缺少重点,淡化主业,无论是展示的图书,还是提供的书目,大都是少儿类、教材类、生活类读物。我觉得这是在向市场倾斜,是一种典型的不务正业。”
到了春风文艺出版社,白烨的心情明显好转,我想是辽宁出版集团粉红色的喜庆气氛影响了人的心情,但更多的是春风社推出的一些原创好书带给我们喜悦和信心。他为春风社的这种坚持很感欣慰。后来,我们又陆续在江苏文艺出版社展位上发现了“20世纪作家文库”,又在山东文艺出版社展位上看到了“新活力作家文丛”。
在文学年选系列图书之中,人文、漓江等社都分别推出了各自版本的年选,这些年选编者不同、品种相似,彼此间区别并不大。一向没有介入年选的文化艺术出版社以一套“专家年选”成为今年的“黑马”。
我们还注意到翻译图书。白烨说:“从我的角度来看,引人注目的首先是社科版的印度古代史诗《摩珂婆罗多》(6卷本),该书由国内顶尖印度文学专家共同合作,历时20年完成翻译,这样的重要史诗与读者见面,是极其不易的。也许读者不多,但有没有却是一个文化大国的标志。其次,译林出版社的‘华裔美国文学丛书’(8种),因对在美国影响甚大的华裔作家的英语小说的系统译介,在翻译文学中开启了一个特别的窗口。还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在已有影响的‘大家小书’丛书中新推出了一套10种的‘洋经典’――外国名家文史著作,这套书部头不大,内容丰富,以其好读和耐读而成为外版引进图书中的优质品种。与文学相关,属于文艺、文史类的图书,我觉得值得一提的,还有社科版的《20世纪看得见的历史》,长江社的《我的1976》,等等。”
有关红楼梦的各种图书不断映入眼帘,白烨觉得这种现象很不正常。他说“许多出版社都在做《红楼梦》的文章,什么解读《红楼梦》、解密《红楼梦》、大话《红楼梦》,光刘心武解密《红楼梦》的书,就有好几家出版社在出,这么多的有关《红楼梦》的书联袂而来,感觉上好像要掀起一个全民热读《红楼梦》的高潮。这是一种跟风出书,造成的问题可能是把专家的事情强加给读者大众,诱导读者去发思古之幽情。我们不需要那么多的红学家、秦学家和清史专家,也不需要在一部《红楼梦》现上投注如此巨大的热情。” (舒晋瑜采访整理)
“我怎么变成专家了?”■王小峰(《三联生活周刊》主笔,著名乐评人、著名博客作者)
周刊主笔、著名博客作者、著名乐评人,给王小峰的身份做一个严格的界定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当王小峰站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一号馆大厅,准备完成“专家逛书市”的任务时,他显得有点为难,悄悄问记者:“我怎么变成专家了?”三个小时过后,王小峰给记者列出了长长一串书名,其中有关于音乐的,网络的,历史的,法律的,科普的,还有媒介研究的。当他看着这份略显驳杂的书单时,自己笑着摇了摇头。
音乐类图书是王小峰自己认为最有发言权的,不过这次有关音乐的书只推荐了两本:鲍勃・迪伦的《像一块滚石》(江苏人民出版社)和辛丰年的《处处有音乐》(山东画报出版社)。尽管鲍勃・迪伦的书在2005年底已经被炒得沸沸扬扬,但王小峰还是郑重推荐了该书。除了该书的文化意义外,王小峰尤其重视的是鲍勃・迪伦著书的态度,“他的写作收放自如,文字也相当优美,即便是完全不懂音乐的人也可以当作散文来阅读。相比之下,国内谈音乐的书总是太过严肃、端庄,并且缺乏一种真实的切身感受。”辛丰年的《处处有音乐》主要涉及的是古典音乐,故事性强是王小峰推荐的主要理由,不过他还是觉得这一类书的写作还可以将身段再放低一点。
以嬉笑怒骂文字驰骋网络世界的王小峰,这次推荐的唯一一套和网络有关的书却是天涯网络社区“闲闲书话”论坛的精选系列(上海人民出版社),而这是一个以品位高雅闻名的网络社区,文章多精致、严肃。王小峰告诉记者其实他并不是“闲闲书话”的常客,之所以推荐这套书,主要是因为“闲闲书话”中的文字是网络文学的一个异类,“我们要全面了解网络文学,就不仅要看时下流行的网络写手的文章,也要看看这一类相对比较正经,讨论一些真正问题的文章。否则会对网络产生错觉,以为只有那些无厘头和荒诞的东西。”
当走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展位时,王小峰捧着一本《20世纪看得见的历史》不肯走了,这本由英国人特里・布劳斯编撰的书可说是20世纪的编年史,不仅图文并茂,而且保留了不少历史细节。王小峰认为每一个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包括媒体从业者都应该备有这样一本书,“在想到或者写到某个历史事件的时候,可以去翻翻,一是不会犯史实错误,二来多了解历史对认识今天的世界来说很重要。”基于这种对历史的态度,在他的推荐书单中,还有一套郑逸梅作品集(中华书局),推荐理由同样也是其对历史细节的记录和保留。
在这份推荐书目中,还有阿图洛・瓦尔曼著的《玉米与资本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以及保罗・富赛尔著的《品味制服》(三联书店),对于这种以小见大,评述文化历史的写法,王小峰是情有独钟的。另外,学法律出身的他还特别推荐了易中天的《艰难的一跃: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山东画报出版社)。
采访快结束的时候,记者发现在书单中独缺小说一类,王小峰半开玩笑地说,“其实我最喜欢的一本小说是《三国演义》,不知道可不可以推荐?”哦,如果奥普拉可以推荐《安娜・卡列尼娜》,我们为什么不能推荐《三国演义》呢? (熊彦清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