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体字的没落

2006-01-1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贵州省贵阳市兴关路 杨红筑 我有话说

新中国的文字,经过几次简化,还能把繁体字运用得游刃有余的人不多了。

1949年以后,出于普遍提高群众文化水平,推行汉字简化,一批繁体字首先从常用字典上被简化字取而代之。上世纪70年代,又推行了一次简化字,把一些简了之后的字再简化,比如“愤”,简化成了“忿”,“赛”把宝盖下的笔划简化成了“西

”,推行了好几年才取消,但一些初中高中毕业就走进社会的人,却养成了写二次简化字的习惯,以至于改革初期的商业广告运作中,出现大量被取消的简化字。

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以及和台湾各方面交流渠道的拓宽,内地对外的文字往来频繁,繁体字又回归到人们的文案上,只是这一次,飞速发达的高科技起了贴切的沟通作用,往应用繁体字的地方发份文稿,只消在电脑上定义成繁体字,内地的简化字瞬间就变成繁体字了,至于需不需要认认真真学一遍繁体字与简化字的区别,似乎根本无足轻重,也没有人想象过,如果离开电脑的帮助,中国内地人与海外的华人在中国字的沟通上,会不会洋相百出,谬误十足?或者我们的两代人之后,后辈们对于古籍书中全部采用的繁体字,又能不能准确而深刻地体验其意义?

电脑在生活、工作中的大量运用,提高了效率和简化了大量繁褥的过程,但另一方面,又让人在不知不觉的陶醉中养成依赖、健忘的习惯,比如,手机的使用让我们没有必要一口气记住20个电话号码,甚至连家里的电话都偶有遗忘;全拼的输入法在聊天中养成了总是快速地用菜单里出现的第一个字,意思明白,却错字连篇,甚至于当我们惯于在电脑的界面上工作后,一旦离开了电脑,竟然手足无措,提笔在纸上草拟文件,却偏偏有那么多熟悉得信手拈来的字记不起来,高科技,让我们深感陶醉又悄蕴危机,就更别说那些只在大学里读过一两年繁体字书就告别古代作品了,还有从未系统学过繁体字的人们,看着繁体字,就像看着日本的汉字假名那样陌生的熟悉。

规范简化字,学习繁体字也算是中国内地对外交流、准确理解中国史料的一种需要,否则文字的没落在所难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