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春节的意义

2006-01-2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周桂钿 我有话说
时间有自然与人文的两种。自然的时间,就是不断逝去的过程。而人文的时间却是非常丰富的、精彩的。

春节又要到了。春节有什么意义?过去一次又一次地过春节,却从来没有想过它的意义。

在少年时代,我生活在农村。过春节是非常隆重的事情,整个社会都沉

浸在节日的气氛中。除夕晚上,每家都摆上十碗食品,十杯酒,点上两根蜡烛,再点上香,烧起纸钱,还放鞭炮和焰火。全鞭是一百个小炮连在一起的,一点着,一分钟内要响一百声。这家点完那家点,接连不断,呈现出热闹的过节气氛。一个家族都在一块上供,献给同一的祖先。摆了很多桌子,点着很多蜡烛,香火大盛,一片辉煌,烟雾弥漫。小孩子在一起,不知如何是好,只是跟着兴奋。以后,我们把大家欢乐的事都说成“像过年那样”。到了深夜,才结束。然后才收拾回家,关门吃年夜饭。关门之前,先放炮,告诉别人请不要打扰。全家自己安心过年了。平时,吃饭多,吃菜少,这一晚上,菜随便吃。当时,我们认为这是一次大的享受。但是,饭也要吃,哪怕只吃一口,也要盛一碗,剩下半碗饭,表示年年有余。还有一样是必须吃的,那就是鸭蛋、鸡蛋。福建海边,航海忌讳“浪”,蛋与浪同音。因此蛋不说蛋(浪),而叫蛋为“太平”,吃蛋就说吃“太平”。“太平”当然是吉利的话。福建有一句俗语叫:“吃蛋讲太平”,意思是很讲究。年夜饭有“太平”,是祈求一年太平的意思。正月初一,早晨很早起床,一开门,先在门前放一鞭炮,表示已经起来。这一天,禁忌有:不干活,不拿铁器,不扫地,不倒垃圾。早饭吃素。小朋友都穿上最新最好的衣服,吃饱就玩。不吵架,不打仗,好像这一天不和谐,会给这一年带来不好的命运。每个人都觉得应该过好这一天。拿着压岁钱,想去买什么玩的吃的,结果都买不到,因为商家也都回家过年,商店大多停业了。这一天有两个去处:一是看戏,二是看游神。木头刻的神头像,木板做成的身躯架子,披上彩色的神衣,由一些青年人在里面顶着,游行。除了游行,有的还顶着神像玩耍,跑来跑去,其他人就跟他们打闹。什么事不做,就是玩。出外工作的人也都回来,在一起谈天说地,讲一些外地的奇闻怪事,很有趣味。好像全社会都放假,也像刚打完仗,进入休整阶段,轻松一阵子,准备新的战斗。开始,小孩很重视这个节日,可以带来许多欢乐。年龄增加,情绪也在变化。考虑的问题就不同了。小孩想的是如何玩。大人想的就非常复杂了,但都一致认为这个节日是重大的、重要的。要好好过,但都没有想过它的意义。几十年了,年年过这个节日,从来没有考虑过它究竟有什么意义。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刚分到两居室的住房,把岳母请到北京来过春节。除夕夜,刚过午夜十二点的时候,四周炮声突起。我们也买了几十元的鞭炮,拿到楼门口放,放了大约半小时,岳母很兴奋,说真该多买一些炮。年年放炮,我们也没有觉得有什么意义。后来,北京市实行“禁放”,就听不到炮声了。北京市觉得冷清了许多。大家都感到没有过节的气氛。有的回到老家农村去欣赏炮声。有的打电话给老家,从电话中听听炮声,过过瘾。有一年,我们学院租车拉职工到郊区去,到那里买炮放,也是一种情感补偿。为什么对放炮如此情有独钟?这是长期积淀的风俗习惯。年年放炮,不知道它有什么意义。一旦不让放炮,心理上感到有些别扭。这时候才发现,放炮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是多么重要,是与民族精神紧密联系的。因此在“禁放”期间,总是禁而不止。现在改为“限放”,自然是体现了民意。

春节有什么意义?原先的春节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春是春季的开始,是一年中第一个节气。古代统治者都极端重视这个节气。“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吕氏春秋・孟春纪》)立春这一天,天子要率领百官到东郊迎接春天的到来。回到朝廷,接着要进行颁奖活动。这应该是春节的第一个意义。

现在的春节是在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中的第一天,过去称“元旦”。一年之计在于春,过去春季三个月是正月、二月、三月。正月是一年中的首月,又称端月。这一月的第一天,其重要性,古代颇多论述。两千多年前的大哲学家董仲舒说:“《春秋》何贵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春秋繁露・王道》)为什么重视元,因为元就是开始。强调开始,就是要端正根本。《吕氏春秋・孟春纪》记载:“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元日就是元旦。这一日,天子向上帝祈祷,希望有个丰收年。现在北京天坛的祈年殿,就是古代皇帝祈谷的场所。后代祈谷的日子不是元旦(正月初一),而是正月的上辛日。一个月有三个“辛”日,分上中下。第一个辛日就是上辛日。一般在正月的初一到初十之间。秦代成书的《吕氏春秋》说到天子在元日向上帝祈谷以后,在正月里选择一个好日子,天子亲自带着农具,率领百官去耕籍田。秦朝皇帝没有耕籍田的记载,汉朝皇帝有很多耕籍田的记载。《汉书・文帝纪》:诏曰:“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礼仪就是制度。就是说皇帝耕籍田,皇后亲自经营蚕丝,作为祭祀的供品,要成立制度。后来,天子耕籍田的日子定在立春那一天。后代皇帝虽然不再自己种粮食供祭祀用,但是,耕籍田的形式还保留着,那就是在立春那一天,皇帝拿着玩具样的小金犁,在社稷坛的五色土上走几圈,做做样子,就算耕籍田了。耕籍田,是表示皇帝对农业的重视,带头农耕,为天下人作示范。一种形式表明一种态度,态度不变,形式也还要保留。天坛虽然还保留着,只是成了历史文化遗迹。隆重祭天的形式没有了,也就是态度变了。丰收是人民劳动的结果,不是祈祷上天的回报。

天子迎春于东郊,是在立春日。天子祈谷在正月的上辛日。这两个日子对于皇帝来说,是向“皇天上帝”祈祷,是天人沟通的重要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要虔诚、隆重。为了这两次隆重的典礼,负责祭祀的太史要提前三天告诉皇帝,以便皇帝做好祭祀的准备。准备什么呢?其他所有礼器,辅助人员,仪式,都是太史组织别人安排。皇帝需要准备的是洁身。一是洗澡,二是素食,三是独居,四是不处理政务。这些准备是别人代替不了的。但是,这两个神圣的活动,似乎与百姓关系不大。而正月初一这一天,是一年的开始,似乎与这一年的命运紧密相联,百姓都非常重视。这一天成为我们所说的春节。

时间有自然与人文的两种。自然的时间,就是不断逝去的过程。而人文的时间却是非常丰富的、精彩的。除夕到初一,是岁末年初,举行各种仪式,送旧迎新。岁末是驱疫送旧,年初是迎福纳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从除夕到初一,自然时间没有什么特殊性,而在人文方面说,则是非常特殊的日子。它象征一年周期的结束,又象征新一年周期的开始,从这天开始,每个人都长了一岁。在这样的喜庆日子里,穿最新最好的衣服,吃美味佳肴,说吉庆的语言,讲吉利的故事,一切都从最美好的开始,也是对人生幸福的祈盼和追求。在我们的心目中,正月初一,这是多么神圣的日子!这是悠久历史的沉淀,由来已久,深入人心。年年如此,习以为常,从没有考虑过它有什么意义。开放以后,出国的人多了,在国外过日子,没有春节。在欧洲、在美国,有基督教的传统,过的是耶稣的“圣诞节”。即使在东方国家如日本,他们没有农历,只有阳历,不知道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是在哪一天,也只好跟着西方人过洋节。当然日本人还有东方的情绪,还要过一些东方传统节日,如七月七日的七夕节、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九月九日的重阳节。采用的都是阳历的日子。其他节日都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阳历的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赏不了圆月,对于古代有关中秋节的诗词歌赋,也就欣赏不了了。中秋节人文内涵就大打折扣。经历了外国的节日以后,才发现中国人过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特色传统,这个传统联系着民族精神。在全世界华人华侨集居地,都会记住春节这个日子,都会作充分准备。到时候,就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欢度一年一度辞旧迎新的佳节。有的放鞭炮,有的舞龙狮,有的唱京戏,还有的演杂技,演其他节目。民族传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节日气氛更加热烈。经济发达和社会进步,人寿年丰充满喜庆。传统节日刚形成的时候,一般都带有迷信色彩,到后来,就形成了民族的文化。那些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也都在过传统节日,说明过传统节日已经不是什么迷信活动,而是文化活动了。各民族的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民族凝聚力的表达方式。这是全民族的情感所系,所有政府以民为本,尊重民意,都非常重视联系群众情感的传统节日,千方百计协助安排节日群众所需要的商品,特别是放假,让群众能够更好地过节。现在春节放长假,已经有比较充分的时间欢度春节这个神圣的日子。其他传统节日是否也要放假,已经有许多人在呼吁。执政为民,自然不能不考虑群众的这种要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