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白鹿原》要拍电影说起

2006-02-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张铁民 我有话说

长篇小说《白鹿原》要拍电影的消息,令人高兴。记得那年在天津开会,有朋友带着一本作者送给他的《白鹿原》,我借读了一个通宵,仿佛又有了20多年前夜夜读小说的感觉。随后有消息称,《白鹿原》等小说不得改编成电影。这令人纳闷。情节性很强的小说是最适宜改编成电影的哟!

电影和小说,始终有不解之缘。

小说名著几乎都被改编拍过电影,有的还不止一次。法国影星苏菲・玛索就主演了第五版的《安娜・卡列尼娜》。有些小说,被改编为电影后声名大震,挤入经典名著之列,《飘》就是例子。其实,小说《飘》远未达到经典的水平,而电影《乱世佳人》确属经典影片。

一般说来,小说的容量比电影大,在改编时总会删去一些情节或人物。就这么一删,往往能体现电影编导的水平。试以《白痴》和《牛虻》为例。

苏联影片《白痴》仅仅改编了原著的第一部分,被舍弃的内容达三分之二。女主角娜斯塔霞在25岁的命名日那天将宣布自己嫁给谁,所有相关的人都邀请到场了。商人罗果仁突然闯进来,拿出十万卢布要买走她。她把十万卢布扔进壁炉,客厅里一片哗然。罗果仁得胜似地呼啸着带走了她。梅诗金公爵在“白痴!白痴”的阵阵辱骂声中冲出门外,失望地看着马车消逝在夜雪茫茫之中。影片到此戛然而止,留给观众一个很大的悬念――娜斯塔霞最后的命运会怎样?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里是写明白的,她最终被罗果仁杀了。也许正因为如此,有观众误以为影片《白痴》还续拍了第二部。

现今的电影,喜欢把悬念放置在影片的前三分之一内,旨在把观众锁牢在座位上。影片《白痴》却把人物命运的悬念交给观众,带出影院去琢磨去讨论,尽管可以在小说原著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却仍然无法抹去影片结尾时所给出的那种艺术冲击力。所以,我宁愿再看一次影片《白痴》,却不一定有耐心再读完一遍小说《白痴》。与此相反的是《牛虻》。

小说《牛虻》在中国的影响,仅次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片《牛虻》删去了原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人物――吉普赛女郎绮达・莱尼,牛虻的情妇。这个女郎深深爱着牛虻,时刻关注着他的生命安全,但牛虻明确表示并不爱她。有位女友曾问我,牛虻要赶走吉普赛女郎,她为什么明知牛虻不爱她也不愿离开?这个问题在我脑海中盘桓了30年,至今仍然无法回答。牛虻的情妇不是一个平庸的女人,她非常敏锐地觉察到了牛虻内心的痛苦,一针见血地点明了牛虻的人性本真,他深深爱着他恨之入骨的父亲――红衣主教蒙太尼里。所以,小说中的牛虻,其人性的展示,包括妇女观、情爱观,因有着他与情妇之间的矛盾冲突,而显得更加丰满复杂。影片中的牛虻,则比较单薄了,虽然所删原著的内容远不如《白痴》那么多,却反倒有点伤了筋骨。

中国电影也有取材于小说的优良传统,改编拍摄成功的有不少,也有失败的,在中国电影百年之际,探讨其经验教训和内在规律,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话题,有助于中国电影的振兴和编导水平的提高,可惜竟付之阙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