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祖父尝试真正去创办一份报道人物的杂志之前,商业报道只是一堆枯燥的数字而已,媒体很少会注意数字背后的人物。――蒂姆西・福布斯(Timothy C. Forbes),福布斯公司现任首
席执行官。
从1964年接手《福布斯》开始,马尔康姆・福布斯(Malcolm S. Forbes)就渴望把声誉卓著的《财富》杂志压在身下,这种渴望好比拉里・埃利森对比尔・盖茨的特殊情感。
马尔康姆的父亲柏蒂・福布斯于1917年创办了《福布斯》杂志。之前他是纽约《商业日报》(Business Week)的记者,因其报道善于加入人性化的描写而声誉鹊起。《福布斯》杂志从一开始就带有了鲜明的福布斯家族色彩――强烈的挑衅性。柏蒂在第一期杂志就批评了当时著名的古尔德家族企业。这位相信“写作可以带来财富”的爱尔兰移民有一个著名的报道公式:小心求证,刺中要害,生动地刻画出报道对象的外表或个性特征,再加上一两个生活小故事,让读者看清事实真相。
马尔康姆似乎生来就精力过剩,渴望成为人群中的焦点。高中时他创办批评校方的学生报纸,成年后又渴望进入政界,曾参与1957年美国新泽西州州长竞选。失败的政治经历让他重回《福布斯》杂志。虽然已有近50年历史,此时的《福布斯》除了在辱骂企业方面颇有特色外,似乎乏善可陈。人们并不习惯将之视作是严肃的财经杂志,它只是介于《财富》与《商业周刊》之间的侏儒。
马尔康姆除了加强报道能力、抛弃小报风格之外,开始将一种新精神注入《福布斯》。
这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家伙选择了20世纪60年代最流行的“故作姿态”。该杂志在1965年推出广告词――福布斯:资本家的利器。此时,正是全美学生都起来反抗“万恶的资本主义”之时。一年后,《福布斯》在广告文案中继续写道:“如果贵公司的会议室与精神病房还有段距离的话,《福布斯》建议你不妨试试‘出轨’的点子。”当嬉皮精神与反文化潮流席卷世界时,马尔康姆令《福布斯》杂志与资本主义同样玩世不恭,与摇滚乐手和LSD一样酷。
到了1967年,在该杂志50周年庆典时,马尔康姆遍请名流,《福布斯》杂志一副资本主义代言人的模样。
到了1972年,《福布斯》的发行量高达62.5万份,首次超过《财富》。一年后,志得意满的马尔康姆・福布斯创下了热气球横跨美国的记录。他要让那些对商业新闻没兴趣的人也记住《福布斯》的名字。
到了里根时代的20世纪80年代,野心勃勃的浮华世界成了每个人追逐的对象,《福布斯》也成了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代表。美国商业界以暴利与哗众取宠来肯定自己的成功。是马尔康姆不失时机地推出了“福布斯400富豪”排行榜,这项艰难无比的创意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一直对“财富500强”耿耿于怀的马尔康姆・福布斯终于找到了翻身机会。而这项评比也将《福布斯》杂志的“做秀”水准推向极致。
《广告周刊》在1983年将《福布斯》列为10大热门杂志的第8名。该评选写道:“关键是,马尔康姆・福布斯――出版界奇才,这股惊人的冲力能维持多久?我们进行热门杂志排行榜这5年以来,《福布斯》的广告年收入已经剧增3倍,看来它们这股气势恐怕要持续到雅皮重又变成嬉皮。”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马尔康姆和他的《福布斯》杂志的声誉达到了巅峰。在提出了“资本家的利器”之后的30年,《福布斯》杂志比《财富》杂志更为嚣张与恰当地充当了“浮华资本主义”的代言人。商场上凡强调个人独创性的主管都煞有介事地将《福布斯》视作是必读刊物,以此强调与他人不同是其成功本质。
而这位喜欢购买游艇和哈雷摩托车、有伊丽莎白・泰勒做女友的亿万富翁,每年在家中举办的盛大聚会成了世界名利场的中心。从商业巨子到政治人物再到好莱坞明星,无一不以受邀为荣,他成了媒体“流言专栏”的最佳原料。1987年,美国合众社在一篇评论中说道:“马尔康姆敢于表现出他以‘资本家’身份而自豪,这对一般民众的观念多少也有影响。早年的洛克菲勒那种吝啬到极点的百万富翁当然惹人讨厌,而像马尔康姆这样赚钱赚得高兴,又花得愉快的富豪形象当然会引起美国民众的好感。”之前一年,《洛杉矶时报》则评论道:《财富》有权威,《商业周刊》有活力,而《福布斯》有游艇。而一位《福布斯》的记者麦克・西普则更切中要害地说道:“过去18年来,马尔康姆一直都是阳刚男人的象征――报刊杂志上看到的他总是雄赳赳地站在热气球上,要不就是一身斗士打扮跨坐在哈雷摩托车上。”
显然,人们更愿意记住马尔康姆的同性恋倾向与出手阔绰。当他于1990年去世后,新闻界才意识到这位出版奇才对杂志业本身的贡献。在马尔康姆追求“标新立异”的推销技巧的同时,他也同样关注新闻报道本身。尽管广告客户是杂志的金主,但在编辑独立原则上,这位反传统总编辑似乎很少偏离传统。正如《福布斯》前任记者法兰克・赖利所说:“马尔康姆偶尔会考虑到其他利益而牺牲报道的新闻价值,可是次数绝不会比别家刊物多。”而且,在生活上喜新厌旧的总编辑求贤若渴。在《福布斯》杂志内,只要你有天才,便可获得一切自由。这两点,或许也正是促使《福布斯》成功更为关键的原因。没有好的杂志品质,仅仅依靠自我标榜,终是难获成功的。
像父亲马尔康姆年轻时一样热衷政治的《福布斯》继承人――斯蒂夫・福布斯,已经参加过1992年与1996年两次总统竞选。除了像父亲一样是个失败的政治家外,他看起来也难成为一个成功的出版家,他对于杂志本身没有兴趣。在他眼中,这仅仅是个赚钱的机器。这个缺乏个人魅力的总编辑惟一关心的就是广告的页码。为了取悦广告商,他似乎随时可以干涉编辑权,撤换批评文章。尽管1995年该杂志的广告页达到惊人的4542页。但是,新闻界对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显然不屑一顾。《商业周刊》的总编辑斯蒂夫・谢泼德自信地说:“在我们那里,决不会出现广告干涉编辑的事情。”这种信念,也同样出现在《财富》与《华尔街日报》。
不管怎样,《福布斯》依旧是一家无法忽视的商业杂志。《商业周刊》依靠它对新闻事件的快速反应而著名,《财富》因其似乎无法撼动的权威感而取胜,那么《福布斯》从创办起就奠定了它的基准:对商业行为中人的戏剧化因素的关注。创办人柏蒂因为不满当时的纽约商业报纸仅仅报道商业数据而创办该杂志;马尔康姆则利用其自身的人性魅力,将这种关注推向一个极致,马尔康姆的人格正是当代商业戏剧中最精彩的部分,所以《福布斯》才如日中天。那么,今天呢?显然我们还没有理由说它已经衰落。
(摘自《新闻业的怀乡病》,许知远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