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就在北京,王府井,下午四点,103路电车站。你在条凳上坐下,看时髦少男少女从眼前川流而过,等下一班车。你发现手边有一本书,孤零零放在凳子上。人来人往,可现在只有你一人。五分钟后,还是如此。
所以你靠近它,你拿起它,看书名――《可爱的骨头》(我们再度假设)。你小心四顾,谁会在闹市丢下这样一本书呢?答案不难找,就在封面上,也许是扉页,贴着一片不干胶贴,至少用四、五种语言向你问好,并且声明:“我可不是丢了的。”这本书自称正在旅行,彰显这一点的,是一个明亮的黄色标识:一本长了腿的书,走得虎虎生风。
现在你明白了,它属于一个离奇的网络书友会:Bookcrossing。在中文里,这个名字已有很多译法,但还是“图书漂流”最好听,让人想起漂流瓶的玩法。参与这一活动的人,也可叫做“图书漂流客”(bookcrosser)。他们在城市的某一个角落,随意放下一本书,让它被人拾起,阅读,再放在另一个地方,如此不断延续,直到这本书消失在周游世界的旅途中。
现在你放心了,可以把它带回家。这是一本小说,一个被杀少女在天堂俯瞰人间,讲她的前世今生。很显然,你喜欢这个故事,因为晚饭后,你一直在读它。
然后你在深夜打开电脑,来到www.bookcrossing.com,根据那本书标签上手写的一个跟踪号码(“BCID”),查询它来自何方。你也许会发现,它最早由一个新西兰人放在法兰克福机场的咖啡厅,在欧洲转手三次,又行经布宜诺斯艾利斯、温哥华、缅因州的某个小镇,回到欧洲,最后由一个韩国学生带来中国。
你会惊奇于这浪漫的旅程,并拿来与你在书中发现的一些小零碎相对照:一张维也纳到布达佩斯的火车票,一片枫叶,或是一个浅浅的口红印痕。你在那网站留了言,感谢它所有的过往读者,并宣布它已经到了北京。
“图书漂流”的活动发端于2001年的美国,及至2004年8月,“bookcrossing”一词已被《简明牛津英语字典》收录,释义如下:“名词。将一本书遗留在公共场所,供其他人捡拾并阅读,而后再照此行事的活动。”
在Bookcrossing的网站上,已有一百余国和地区的40万在册图书漂流客,中国内地也有2700余人,其中又属北京书友最多,占去一成。而踏上过这一旅程的全部图书,已达两百万之众。你手里的这本《可爱的骨头》,在所有流通图书中排名第三。排在前两位的,是丹・布朗(又是这个家伙)的两本悬疑小说。
但这里不是唯一的活动场所,因为语言的关系,中国内地的漂流客(自称“漂友”)更愿意去的是“图书漂流网”(www.tspl.cn),而且似乎更有组织性。网站开有“求漂公告栏”,一些城市中心地带还设有“漂流书架”。一位漂友在公告栏给某同好留言:“那本《某某全传》你看完后能否漂给我读一读?”还有一位写道:“我想向您求书《某某全传》,望您可放漂,谢谢!”
台湾的图书漂流客则将这一活动命名为“行书”,并另建网站www.walkingbook.org,以利中文图书的旅行。不过在让图书漫游(称“放生”)的同时,他们也支持读者在网上建档列目,弄成一个个家庭图书馆,供天南海北的书友借阅。
看来这样的漂流,多半是装了方向盘和发动机的,可以指哪儿漂哪儿。不过,你总会觉得少了很多“盲流”的惊喜。很多人在网站上讨论国民素质问题,但即使以英文书为主的Bookcrossing网站,所登记的书也有四分之三不知所终。
国内一些图书馆或出版社,也加入了图书漂流的阵营。前者是公益性活动,书不能乱漂,看完要送回指定地点;后者则多为商业促销。
看着这些书的旅程,你有些走神,想起今年1月,舒婷在《南方周末》上写的一篇小文,回忆“文革”期间一位以“兄弟藏书”著称的申先生。那是找不到书读的时代,但这位兄长私藏甚丰,简直称得上一座地下图书馆,且乐于外借于年轻书友。“次日我拿到的不是一本书,而是整包书。”舒女士写道,“在他从衣柜深处拖出的旧报纸扎紧的书堆里,除了托翁的《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和《哈泽・姆拉特》外,还有波德莱尔的《恶之华掇英》和《洛尔迦诗选》。”在去年新出的两本书中,北岛和徐晓女士也不约而同,回忆了他们共同的朋友赵一凡,那是今天可知的另一座开在荒漠年代里的地下图书馆。
你已经想得太多了。其实书的诞生,本来便是作为载体,让思想、知识或故事能被更多的人阅读。从纸莎草纸到活字印刷,再到互联网,每一次技术进步,无不渗透着“图书共享”的理念。书,是非常容易和梦想连在一起的。你常常想,推动着Google宏伟的全球图书馆计划的,究竟有多少出于商业,又有多少源自书生的梦想?如果阻碍着这一梦想实现的,已不再是观念和语言,而仅仅是地域和技术,那么,为什么不能让更多的书在人间漂流呢?
明天,你要去上海出差,打算把这本《可爱的骨头》也带上,选个地方把它放下,让它继续自己未知的旅程。你还想下载一份“图书漂流”的标签,打印出来,找一本书贴好,“放生”它。《少年Pi的奇幻漂流》怎么样?――在Bookcrossing的网站上,这可是另一位大受欢迎的旅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