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乙醚’么?他最近又要出书了?”最近有不少人问到记者这个问题,“你不知道啊?!去百度的贴吧看看,他可是当下青年人最崇拜的‘超级教授’呢!”
原来这个“超级教授”就是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百度贴吧里,“易中天吧”的点击率不下50万,从2005年8月的第一篇开始,至今发帖数已经达到近7000篇
可以说是《清十二帝疑案》改变了面临被“末位淘汰”压力的“百家讲坛”的命运。该栏目制片人万卫说,作为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同时诞生的一档栏目,起初的“百家讲坛”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乃至饮食起居、养生保健,几乎都进了节目,“杂家”的风格难以培养观众的忠实度,收视率并不理想。
后来第二任制片人聂丛丛走马上任,对节目的结构和形式有所调整,有单人讲形式,也有主持人参与的多人串讲形式,以“一所汇集名家名师的开放大学”为定位,注重主讲人的名气,并依旧坚持学术格调,尽管这种风格持续了很长时间,但是收视率仍然不甚理想,始终徘徊在央视科教频道的20名左右。
第三任制片人万卫来到栏目后,正值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时期,将栏目定位在“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上”,收视率综合排名保持在第二三位。“百家讲坛”节目策划人谢如光说,“我们改变了定位策略,从原本给高级知识分子开的学术论坛,降低到给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百姓服务。这也是节目快速得到认可的原因。”
据读者调查中显示,在以性别为参数的调查中,年龄处于学生和离退休人员的观众没有明显偏好,而年龄在三四十岁的,则以男性为主。万卫说,“三四十岁的男性是人生定位和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他们特别需要从历史人物的成败中借鉴经验。”
此外,万卫介绍说,“与刚刚开播相比,‘百家讲坛’题目越做越窄,越做越细。以前我们以为那种口若悬河,信息海量的演讲受欢迎,实际上我们错了,观众更喜欢那种掰菜式的,知识点集中的演讲。”
专家学者的人格魅力在节目中也特别重要。万卫说,“各行各业中的专家学者很多,但是能用通俗的语言将专业知识的就不多了,这也是我们之前很多节目不怎么受欢迎的原因。”因此选专家就显得格外重要。“学校推荐是一条腿,到下面调查学生最喜欢哪个老师又是一条腿。”候选人定下来后,“先让每人在镜头前演讲10分钟,根据表现最终确定人选。”
专家学者定下来了,“我们还要讨论选题,太专业的都不能通过。专家的题目必须通俗,有故事可说。有的时候我们会给学者命题,让他们准备。比如易中天的三国系列,就是我们提供的思路。”
易中天的火爆不仅表现在网络,“著作也能热销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易中天说,2005年他的新书《帝国的惆怅》才出版4个月就买了5万册,至今已经是第8次印刷了。2006年1月出版的《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已经面世,起印15万册。
同样的局面在刘心武和阎崇年身上也复制着:刘心武的“秦可卿”揭秘,造成了持续近半年的红学热。阎崇年在讲座基础上扩写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于200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后,两个月内就重印五次。
“我们肯定会买这些书的”,参加观众座谈人都一致表示,他们特别喜欢这种形式。“影像记忆毕竟瞬间即逝,书的作用就是帮我们加深理解,温故而知新。”
万卫说,“与出版社的合作很早就开始了,今后也会继续下去。出书,我们有很多优势,当下我们正在考虑是否将书与节目的制作放到同一个时间表上,与出版社的合作可能会用招标的方式。”
“今年是我们的图书年,3月中旬我们就会推出一套和?题材的丛书,在此我们虚位以待,希望与更多的出版社合作,共同把栏目做大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