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表明,今年有可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元宵节那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举行,这是我国第一次举办该类展览。随后,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正式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规划。有
事实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来持续升温。从韩国端午祭申遗并成功那一刻起,国人开始关注被韩国人称作“无形文化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也加大了工作力度。200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开始启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普查评审工作,从全国申报的1315项中筛选出501项推荐名单,包括梁祝传说、川江号子、秦腔、傩戏、吴桥杂技,以及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次系统地纳入国家保护计划。目前名单的公示已经结束,进入专家评估阶段,最终上榜的将作为世遗的候选项目。
望风而动的出版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图书渐成燎原之势,表现为时尚读物、知识读本、系列丛书、研究专著、辞典等多种形式,相当一部分还在市场上有良好表现。可以说,遗产的热点就是出版的热点,比如昆曲,白先勇热炒的《姹紫嫣红牡丹亭》令读者眼前一亮,还有全本《长生殿》和《中国昆曲艺术》等。相关出版还每每发展为集团军态势,中华书局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系列、河北少儿社的“中国结丛书”、知识产权社的《中国民间故事》、四川时代社的《中国民俗文化志》都是大规模宏制,更有浙江人民社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最大的航空母舰是“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预计出版10套,298卷,450册,目前已全部完稿并出版224卷,余下的将于2006年全部出版,共计5亿多字,包括中国民间歌曲、曲艺音乐、民族民间器乐曲、歌谣、谚语、民间故事集成和《中国戏曲志》、《中国曲艺志》等,被誉为民间的“文化长城”。
我国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尚未开发的还很多,可以预期,民间泥瓷、民间作坊、年画、剪纸、女书、史诗、纳西族东巴文化、铜鼓文化、二人传、妈祖文化等民间艺术都有可能成为新的出版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