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诗句犹如从敞开的窗户被轻风吹进来的,我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捧在手掌里,生怕碰掉它们完整无损的春天的花粉。 ――赛弗尔特
雅罗斯拉夫・赛弗尔特是当代捷克最伟大的民族诗人。他共出版了39部诗集,其作品主题往往围绕着爱情、艺术和对祖国的热爱。1984年,由于他的诗作展现了“人类不屈不挠的解放形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世界美如斯》是他晚年的回忆录,其中所有的篇章,都是静默的怀想。一些人名和地名,一些艺术的趣味,一些声音如同幻觉,全都闪烁着钻石的光彩,散发着四季林间草地的馨香。
《世界美如斯》,[捷]雅罗斯拉夫・赛弗尔特著,杨乐云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42.00元
1984年,诺贝尔文学奖这道“光”为我们照亮了捷克诗人赛弗尔特。在此之前,中国读者中,大概还很少有人知道他。这道“光”太强了,以至于我们阅读他时带着太高的期待。但坦率地说,最初读他的诗,从艺术角度而言,我并没有太深的感受。在读过赛弗尔特的数百首诗后,我甚至觉得瑞典皇家学院所看重的他的那种“有生气的独创性”显得有些勉强,起码在我所看到的译诗中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也许是隔着一种语言的缘故。也许他诗歌中那些最艺术最特别最动人的东西恰恰是捷克语所特有的,根本无法用另一种语言传达。捷克语其实是一门极为丰富极为细腻的语言。这种丰富和细腻有时反而会变成一种不利和障碍,比如在文学作品传播方面。这恐怕也是昆德拉最终放弃母语直接用法语写作的原因之一吧。
再度读到赛弗尔特,已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了。杨乐云先生将她翻译的《世界美如斯》的手稿交给我。这一回,不是诗歌,而是散文。可那些散文却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一些短小的篇章,一些温和的文字,一些娓娓的述说。记人,谈事,抒怀,一切都是那么从容,不紧不慢;一切又都是淡淡的:淡淡的回忆,淡淡的惆怅,淡淡的忧伤。那是一种饱经沧桑后才会有的从容和平淡。那是一种蕴涵着无限诗意的从容和平淡。只要你静静地读,你就会感到字里行间溢出的温度、味道和气息。而所有这些构成的艺术氛围自然会让你的阅读变得愉悦、感动和幸福。在很大程度上,这些散文又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贴近他的诗歌。
回忆和微笑:往事一件比一件更美好
赛弗尔特反复强调,《世界美如斯》并不是一部回忆录。“我不会去写回忆录。我家里没有片纸只字的记录和数字资料。写这样的回忆录我也缺乏耐心。因而剩下的便惟有回忆。还有微笑!”回忆和微笑,就是一些久久停留在心头的片段和瞬间。那些最动人最温暖的片段和瞬间。诗人自有诗人的角度。这一角度让他获得了无限的自由,写作的自由和心灵的自由。“寂静时当我回首前尘,特别是当我紧紧闭上眼睛的时候,我只要稍一转念,就会看到一张张那么多好人的面孔。在人生路途中,我同他们不期而遇,同他们中的许多人结下了亲密的友情,往事一件接着一件,一件比一件更美好。我仿佛觉得,同他们的交谈还是昨天的事情。他们递过来的手上的温暖我还感觉得到。”诗人在回望,在引领,将我们带回过去的岁月,带到一个个如此生动的人物和场景面前。还有那么多或诗意或有趣或意味深长的细节。
“世界美如斯”,实际上是赛弗尔特1923年出版的诗集《全是爱》中最后一首诗的标题。时隔半个多世纪,诗人仍将它用来作为自己晚年回忆文集的书名,可以看出他对那段岁月的留恋和怀念。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捷克文学的黄金时代。文学,主要是诗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那也正是赛弗尔特作为诗人成长的关键时刻。在那样的关键时刻,他有幸结识了一批当时捷克文坛最活跃最优秀的诗人、评论家和艺术家,一些“很杰出、很有趣的人”:沙尔达,托曼,霍拉,兹尔扎维,奈兹瓦尔,泰格,万楚拉,等等等等。在那被他称为“充满歌声的岁月里”,这些年轻的诗人和艺术家几乎每天都要聚在一起,通宵达旦地泡在酒馆里,饮酒,诵诗,切磋诗歌技艺,寻求生命的快乐。布拉格,这座曾孕育出德沃夏克,卡夫卡,里尔克等杰出人物的神奇城市,为他们提供了无限的创造空间。他们还如饥似渴地阅读和翻译西欧,尤其是法国的文学作品。法国诗人阿波里奈尔是他们的偶像。这些整天追求艺术创新的诗人,甚至到了巴黎,都不屑去参观卢浮宫,而宁愿把目光投向街上款款而行的美丽女郎。而在这群诗人中,赛弗尔特又是最年轻的一位。这个连中学都没读完的年轻人,接受起新事物新观念来,似乎比任何人都要迅捷,都要坚决。那时,赛弗尔特借用法国作家加缪的话说:“我们没有时间孤独,我们惟有欢乐的时间。”
诗歌主义:写尽世上一切的美
旋覆花社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泰格、奈兹瓦尔和赛弗尔特共同提出的诗歌主义成为旋覆花社的艺术纲领。泰格的一段话说出了诗歌主义的要点:“新艺术的美来源于我们这个世界。艺术的任务就是创造出可以与一切世间之美相比拟的美,用令人目眩神迷的画面和奇妙的诗的韵律展示世界美如斯。”显然,诗歌主义注重想象力,注重内心感受,要求诗歌展示世界的美和人生的欢乐。奈兹瓦尔的《电话》一诗就是诗歌主义的典范。赛弗尔特在那段时期写出的大量诗作,虽然没有奈兹瓦尔那么极端,但也带有浓厚的诗歌主义色彩。比如《咖啡馆的夜晚》中就有这样的诗句:
一名戴着光亮的玫瑰面具的黑人,/含笑站在塑料棕榈树下;/在这片刻我抑制住了心中伟大的爱情,/她的影子却伴随我在黑暗中前行。/穿过黑夜,这星星隐没的空中花园,/正当那贪睡的人儿和美的冒险家/靠在暖洋洋的美国式的炉火旁,/似欲永久长睡,/我却想起了冰冻菠萝。
可以说,诗歌主义的部分主张影响并贯穿了赛弗尔特整个一生的生活和创作。了解了诗歌主义,我们便很容易进入他的诗歌世界和内心世界。正是在诗歌主义的直接影响下,赛弗尔特很早就确定了这样的诗歌野心:要写尽世上一切的美。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他对某些主题的特殊偏爱了,比如女人,比如紫罗兰,比如扇子。
歌颂女性:诗意的温柔和温柔的诗意
诗人承认,“从孩提时候起,女性的发香对我就有吸引力。我还没有开始接触拼音课本便已渴望抚摩小姑娘的头发。仅仅由于羞怯,唉,那该死的、我长期未能摆脱的羞怯,才使我于最后时刻却步不前。”上小学时,他就“狂热地、昏头昏脑地爱上了教师小姐……我朗读拼音课本,从头到尾一次也没结巴,她便摸摸我的脑袋。这时我的心就一阵阵颤栗,热血直往脸上涌。”还在上中学时,他就觉得“女人比天上的月亮还要神秘”。即便进入耄耋之年,他依然不允许“任何人毁坏我心中的女人的神话,自古以来男人们就用这个神话为自己编织女性美的花环”。他表示,“无论是年老体衰还是疾病,也无论是痛苦还是最可怕的失望,都不会夺走我这双昏花老眼看到的女人的美好形象”。显然,他是把女人当作美的代表和美的化身了。他的无数吟诵紫罗兰和扇子的诗,也都同女人紧紧连在一起:
遮住姑娘的朱唇,/卖俏的眼睛,深深的叹息,/还有那,一脸苦笑和皱纹。/停在胸上的蝴蝶,/爱情的调色板,/上面涂满往昔回忆的五颜六色。(《扇子》,星灿、劳白译)
读完《世界美如斯》,再读他的诗歌,我们会发现,除了早期和战争时期的一些诗歌外,赛弗尔特的大多数诗都充满了诗意的温柔和温柔的诗意。一个对以女性为代表的世上所有美怀有特殊敏感和热爱的诗人只能唱出温柔的歌。我们不妨来看看一次美丽的邂逅对他的冲击:“这个女学生一出场就迷住了我。她有着一双美丽的眼睛。我相信,在捷克王冠的辖区之内,这是最美丽的一双眼睛。闪烁着如此诱人的光芒。”于是,诗句就从心中流淌了出来:
哦,青春!天啊,那是丰腴的曲线/勾勒出来的温柔,细腻如绸。/少女们深信,这个秘密/还应该保留。/再看,那双眼!凝望着你的/那双眸,美丽的双眸,/泪水决不会使之减色,/闪烁着宝石的光泽。(杨乐云译)
赛弗尔特曾将自己的诗同哈拉斯的诗做过形象的比较:“如果说弗朗基谢克・哈拉斯写诗是揪着他的诗句不放,连捶带打,仿佛要拧断它的脖子,非要它交出更多的东西,不容它像初见或初听到的时候那样有所隐藏,我写诗却与他截然不同。我的诗句犹如从敞开的窗户被轻风吹进来的,我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捧在手掌里,生怕碰掉它们完整无损的春天的花粉。”哈拉斯批评他的诗不该“写得这样甜,富有麻醉性”。可赛弗尔特坦言:他做不到。美已深入他的血液。美已成为他的方式。在某种意义上,美对他还是种保护,成为他抗衡艰难时世的最有力的武器。
捷克是个幽默的民族。几乎所有捷克作家的作品都会散发出幽默的气息。但他们的幽默又是那么的不同。哈谢克的幽默中藏着嘲弄。昆德拉的幽默中具有冷峻。哈维尔的幽默中包含荒诞。赫拉巴尔的幽默中有着极富艺术性的“走火入魔”。克里玛的幽默往往最终同悲哀连在一道。赛弗尔特也充满了幽默。但在他的幽默中,我们感受到的只是亲切、自然和情趣。而这些都出自温柔。温柔的幽默。一颗温柔的心必定会偏向歌颂的,正如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所说的那样:“他歌颂鲜花盛开的布拉格和春天。他歌颂爱情。他是我们时代中一位真正伟大的爱情诗人。他歌颂所有的女性――姑娘、学生、有名的和无名的,年轻的和年老的,包括他的母亲――世上他最爱的人。”
读《世界美如斯》时,我一直有种感觉:书中的有些细节很有可能仅仅是诗人诗意想象的产物。我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也婉转地说过:那些美好的往事在他的笔下仿佛变得更美好了。但细细想来,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关于奈兹瓦尔的回忆录《我的一生》,赛弗尔特说过这样的话:“他有时候把朴素平淡的事实提高到诗歌的光辉水平,他做得很对。”这句话其实也适用于他自己,适用于他的《世界美如斯》。他做得很对。我们只要觉得美就行了。我们只要能感受到心灵和文字的光辉就行了。因此,把这些篇章当作美文而非回忆来读,你兴许会得到更大的享受,你兴许也会情不自禁地说:世界真的美如斯!
“在这个世界上我留着”[捷]赛弗尔特
在这个世界上我留着 为了做你的百合花,玛丽 它们比小羊的脚爪更害羞 并惧怕每一次风暴
当我想睡去的时候 青草可以闭上我的眼睛 并对着那上面的你 再见,再见
柔软而安慰的雨洗去你脸上的光辉 明天的醒来会很美 在棺材那么黑的天空下 躺着。
(贾佩琳、欧阳江河译)
1984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片段
他(赛弗尔特)的诗清通、简洁,朴实无华,融进了民歌、平凡的谈话和日常生活的场景。他拒绝那种严肃的风格和早期的形式主义。他用词的特点是笔触轻盈,给人以感官快乐,有音乐性和韵律,那是一种有生气的独创性与怜悯甚至悲怆互相交错着的幽然。
许多人认为雅罗斯拉夫・赛弗尔特就是捷克斯洛伐克诗人的化身。他代表着自由、热情和创造性,并被视为这个国家丰富的文化和传统在这一代人之中的旗手。他歌颂鲜花盛开的布拉格和春天。他歌颂爱情,而且确实是我们时代中一位真正伟大的爱情诗人。温柔、忧愁、快感、幽默、欲望以及所有那些人们之间的爱产生的和含有的感情,都是他的诗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