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以“画外身份”出现的作家在刘兆林的作品《不悔录》(上海文艺出版社)中成了主角。这部被评论家誉为“儒林外史当代版”的长篇小说由于将作家群体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并揭露了文坛的阴暗面,受到评论界的关注。
描绘作家及其周围人、事的小说,并不鲜见,譬如肖立军的《无冕之王》,王家达的《所谓作家
》,还有张洁、王蒙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写的中、长篇小说,都曾涉足这一题材。前苏联的柯切托夫、特里丰诺夫等也有结合时代变化书写作家、艺术家人格特征的作品。评论家吴秉杰说:“但在我所看到的同类创作中,最温和、最冷静、最具体因而也最具说服力的、让人共鸣和感动的作品,则是刘兆林的《不悔录》。它真实地记录下了自己的一段人生足迹,以非常细腻的笔触追溯自己精神的历程,充满了反思的意识。这使刘兆林的这部长篇小说与其他作品有了很大的不同。”评论家白烨指出,刘兆林的《不悔录》以省级作协机关为场景,撩开罩在作家身上的神圣面纱,揭示其与所有单位同样不可避免的矛盾与无奈现状,不露声色中制造了惊心动魄的效果。评论界对刘兆林在创作这部作品时表现的“勇气”表示赞赏:从近处说,身在作协来写作协的种种行状,需要不畏闲言的勇气;从远处说,以作家身份写作家人物,需要一种自审与自省的勇气。
吴秉杰并不认为这部长篇小说的主要价值仅是揭露和批判作家或知识分子的丑恶与利欲熏心,他认为这会低估《不悔录》的价值,这部作品的独特性在于揭示了作家在多种角色中的多重人格,展现了机关知识分子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