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何种人能做美国总统?

2006-03-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万孝行 我有话说

今天的人们简直不能想像,在19世纪上半叶,美国第二国民银行的财力究竟有多大。它操纵的钞票占当时美国货币流通量的20%,其资本是当时美国政府年度总支出的两倍之多;1819年金融恐慌之后,这家银行更是充当了公款的保管库,控制着政府的钱。但是,这家几乎操纵美国经济命脉的银行居然是私营的,且很多股东并非美国

公民。另外,它还滋生着严重的腐败。

不难想象,这对于美国来说有多么危险。杰克逊总统决定收拾它。可是银行以攻为守,在杰克逊竞选连任之际,提出更新营业特许证的要求。如果获得批准,特许证的有效期能持续到杰克逊下一任期满,他对它将无能为力;如果他动用总统权力坚持否决,也得等到下届任期才能“整死”它。现实却是,如果杰克逊这样做,他很可能会在竞选中失败,因为当时国会山上支持银行的人太多了。

银行法案在参众两院非常顺利地通过了,交到了杰克逊手里,他必须在人格荣誉和政治现实之间进行选择。所有的人都劝他留条后路,但是他决定,即使输掉最后的那场决斗,也要坚持他为人的原则立场,坚持做他相信是正确的事。他亲自起草了就职期间措词最尖锐的否决咨文。结果,他赢得了竞选。

杰克逊开始采取措施,从第二银行撤走政府的存款。美国联邦政府不但第一次还清了所有的债务,还开始有盈余。第二银行孤注一掷地采取紧缩银根,试图制造金融恐慌以震撼国民经济。杰克逊顶住了这次压力。第二银行在3年后资不抵债,倒闭了。

也许这样一个小例子就能让我们领略到,要成为美国总统,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诚如《危机时刻的大国领袖》一书的作者所言,“总统之为总统,不在于智力,而在于意志力和决断力能否经得起考验”。总统们在作决定的时候,尤其在面临危机和紧要关头时,往往并不按常规办事。这时的他们不考虑政治权宜之计,甚至还违反大多数民众的意愿,更不要说一些顾问们的意见了。而他们要为这样的决定担负全部的责任,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

克利夫兰总统是民主党人,一辈子维护工人权利,曾通过立法使工会获得合法地位,却在芝加哥工人罢工并焚烧世界博览会会馆时,果断地下令派兵镇压。为了赔罪,他规定每年9月第一个星期一为美国劳工节。

二战时,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喧嚣一时。罗斯福顶住巨大压力,绕开国会的批准,直接运用总统特权向英国派遣驱逐舰。这导致舆论哗然,被认为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专横的行为”,是“一个战争行为”,罗斯福因此被报纸斥为“美国的第一个独裁者”。而现在我们都知道,美国参加二战对于世界和平意义多么重大。

从华盛顿派兵镇压威士忌暴乱,到西奥多・罗斯福化解日俄矛盾,几乎每一个美国总统在他的任期内都曾遭遇和应对形形色色的危机事件。这本书共十六章,讲到了16位总统的“危机时刻”――从内乱到外交,从政治斗争到国家决策。每一章的末尾都收录了该总统本人在当时危机时刻的讲话或文件。从他们的选择和应对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美国的思维模式和处理问题的风格。我们能清晰地看到,美国总统具有的素质:公众和国民的立场、坚定的目标、勇气和信念。就像小布什在应对9・11事件时所说的,“我知道我是谁,我知道我相信的是什么,我知道我要把国家领向何方”。

本书著者长期致力于对美国政要的深度采访和追踪报道。20世纪80年代,他是NBC(全国广播公司)新闻台驻白宫首席记者,专门负责里根总统的报道。在长期的工作当中,他渐渐明白了,所谓总统意味着什么:能否说清自己计划的细枝末节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知道自己的目标,而且从战略上清晰地意识到如何去实现它,并从不动摇。

也许,这就是他在16个生动有趣的故事里,想要向读者表达的东西。

(《危机时刻的大国领袖》,[美]克里斯・华莱士著,程克雄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29.8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