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本版推荐

2006-03-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巴黎伦敦落魄记》

[英]乔治・奥威尔著,胡仁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16.00元

许多评论家都把早期的奥威尔和劳

伦斯作过比较,与后者的写实主义相比,前者更像是一个充满奇幻的预言家,游走于人类社会和动物王国之间,目光伸延到半个世纪后的未来社会。跟后期的《动物农庄》及《一九八四》不同的是,这部叙述一位不名一文的英国作家的冒险,取自真实经历的自传式作品不含有任何隐含的象征和讽喻,而是平铺直叙,有话就讲。有时,奥威尔似乎生怕读者还没彻底通晓自己的主旨,于是干脆打断所述故事,直接评头论足起来,甚至在最后几章整段整段地抨击对流浪汉态度的不公,并提出了自己在社会改良方面的建议,活脱脱一份社会调查报告,无怪乎批评家弗里德里克・卡尔声称,奥威尔作为新闻记者或社会历史学家的成分要远大于艺术家的成分。

此外,奥威尔还是一位对语言保持高度敏感的作家,他在书中第32章对伦敦黑话和俚语的总结和研究,其考查之细致、方法之辩证、论述之严密,足以令不少语言学家汗颜。

《莲花》

安妮宝贝著,作家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25.00元

“他们在高原城市上告别,仿佛离开破碎的岛屿,各自投身汪洋大海……”《莲花》继承了安妮宝贝一贯的语言风格与神秘清冷的气质。小说叙述年轻女子庆昭身患疾病,滞留高原,静等死亡。中年男人善生刚刚结束追名逐利的喧腾往日,内心长久压抑的黑暗苏醒,准备去与世隔绝的墨脱,寻访旧友内河。内河是被世界遗忘的女子,命运多舛。一路上善生向庆昭讲述自己和内河的往昔,雅鲁藏布江河谷的奇崛险阻,恰似叙述中依次展开的一代人苦痛而流离的蜕变过程……书中三个人物,各有独特的性格,隐藏创伤的阴影。既有细节敏感的文字描写,又有对人性的深入反映和探索,表达了中国当前城市人群的情感和内心,以及他们所困惑的对于爱,信仰和生命本质的追寻和探询。全书收录安妮墨脱之行所拍8张图片,皆沿途所见。

《博尔赫斯谈艺录》

[阿根廷]博尔赫斯著,王永年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26.00元

博尔赫斯以小说、诗歌名家,但他写得最多的却是随笔札记,就文字篇幅而言,其小说和诗加在一起才跟这些文章大致相埒。以前国内许多出版物介绍博尔赫斯时,这类文字大抵冠以“散文”之称,其实博尔赫斯写的不是通常那种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散文,而是专门谈论创作问题的艺文随笔,这是作者最擅长的文体之一。这些笔触隽永、富于哲趣的文章并不只是玄思匡辩的结果,也包含直接来自生活的印象――郊外灯火,市井打斗,匕首和六弦琴,喧嚣而忧伤的探戈。当过20年文学教授,又做过18年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的博尔赫斯,虽说一生都生活在书籍和文学作品之中,却不是那种只想躲在书斋里的学究式的人物。他讨论创作艺术似乎也跟创作本身一样,同样是从苦难和喟叹之中寻觅世人的精神踪迹。所以,这些智性文章写得极具感性,譬如关于梦魇,关于隐喻,关于时间,关于但丁《神曲》的修辞意图,关于侦探小说的叙事法则等等。用干干净净直白的语言去解决思辩问题,实在是这世上少有的一项本事。

博尔赫斯全部艺文随笔约超过100万字,凡400余篇。本书选录其中的76篇,分别取之作者的10个随笔集,即《埃瓦里斯托,卡列戈》(1930)、《讨论集》(1932)、《永恒史》(1936)、《探讨别集》(1952)、《序言集成》(1975)、《博尔赫斯口述》(1979)、《七夕》(1980)、《有关但丁的随笔九篇》(1982)、《文稿拾零》(1986)和《私人藏书:序言集》(1988)。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