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苏菲•玛索,天使还是魔鬼?

2006-03-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苏菲・玛索的“酥糖”指南■蔡辉

各位超女的拥护者们都用食物的名字给自己拉帮结派,例如李宇春的拥护

者称呼自己为“玉米”,张靓颖的是“凉粉”……所以这里也用“酥糖”来指代法国影星苏菲・玛索的影迷们,图个简单上口的方便。

漓江出版社的新书《天使魅影――苏菲・玛索画传》,就是一本酥糖们的指南。

这本书从苏菲・玛索出演其第一部电影开始,全面介绍了这位法国影星的影艺生涯和个人感情生活,并详细介绍了多部其主演的经典影片,还附上了数百张写真照片和电影剧照,足够让酥糖们捧着书笑得合不拢嘴。

苏菲・玛索在当代的法国影星中,算是少数几个和好莱坞来往比较多的人之一――说起这个话题还必须得先交代一下背景。

美国的好莱坞电影虽然现在全世界通吃,但是好莱坞那些电影厂和电影人还是有一个自己的圈子的。英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的演员去那里混还相对好一点,至少没有沟通上的大障碍,而其他母语不是英语的外国演员想在好莱坞站住脚则难上加难。

法国人在电影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再加上本身的文化精英主义根深蒂固,一向执欧洲艺术电影的牛耳朵,所以对代表着大众消费文化的好莱坞不是很买帐。苏菲・玛索、德帕迪约(Gérard Depardieu)、让・雷诺(Jean Reno)等几位在法国人眼里已经算是比较好莱坞化了,大部分在法国国内很红的影星们很少会去大洋那边的好莱坞拍电影,自然也就不为全世界(包括中国)的影迷所熟知了。所以国内会出版苏菲・玛索的画传,再换另一个法国影星还真可能没人捧场。

其实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孰优孰劣,是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有人喜欢阳春白雪,有人喜欢下里巴人,大家各取所需皆大欢喜。商业电影需要从艺术电影那里吸收创新精神和人才,艺术电影也需要向商业电影学习成熟的运作和推广。以苏菲・玛索为代表的一些法国影星就属于在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之间左右逢源的,比较均衡的一种状态。

这本书的作者明显也是一位酥糖,,书中的文字极尽华丽之能事,将苏菲・玛索夸成了此女只应天上有的一朵花,她在每部电影中的表现也几乎都被评为人间能得几回闻的级别。

关于演员在一部电影中的演技如何,应该是各位观众见仁见智的问题;粉丝们看自己偶像的表演,自然也难免带点主观色彩。但是一般来说,没有任何一个演员是没有演过烂片的,也没有任何一个演员所扮演过的所有角色都是完美的,这和再大牌的导演也曾经捣鼓出过烂电影是一个道理。

而在此书中,苏菲・玛索无论在任何类型任何题材的电影中饰演任何角色基本上都是那么完美无缺,连那部苏菲・玛索和皮尔斯・布鲁斯南(Pierce Brosnan)出演的007影片《末日危机》(The Worldisnot Enough),书中也要说“007到了布鲁斯南这一代,已经日渐式微,这一次,与其说我们去看詹姆斯・邦德,不如说我们是去看看苏菲・玛索”。关起门来自夸这种事情,别人一般也不太好提意见,但是自夸的时候贬低别人,而且贬得还不是地方,就有点不给别人面子了――007系列电影的确曾经日渐式微,但是恰好是在布鲁斯南这一代重新大热的;邦女郎只要够漂亮就行了,是苏菲・玛索还是杨紫琼又有什么关系呢?

除了对苏菲・玛索的电影赞不绝口,书中对她个人的性格、感情和生活也都是发自肺腑的赞扬,连文字上都不让她吃亏。

和很多法国人一样,苏菲・玛索的性格中也同样存在着高卢人典型的高傲任性,但是书中只用了“在同行眼中,她冷漠而拒人千里之外”等寥寥三五句就一带而过。其实,苏菲・玛索的脾气和口无遮挡也是很著名的,当里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 Caprio)公开赞扬她的美丽的时候,她回应道:“他多大了?13岁还是11岁?”;在《勇敢的心》中和她演对手戏的梅尔・吉布森说她像一位公主时,她却抱怨说整部电影中对方的戏份太多……

当然,这本书的文字图片印刷都是对得起酥糖们的银子的。一个小遗憾是作者在介绍《豪情玫瑰》这部剧情与三剑客有关的电影时,把达达里昂(D'Artagnan)说成是三剑客之一。无论是看过大仲马的原著,还是看过任何一部相似剧情的电影,例如《三剑客》(The Three Musketeers)、《铁面人》(The Man in the Iron Mask)或者是《剑侠豪情》(The Musketeer),都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吧?

热读

上帝赐给我们天真又邪恶的天使■玄武

一、

当特洛伊城头海伦容颜乍现,白发苍苍的长老们的道德感轰然崩塌,他们觉得为这样一个尤物苦战十年实在太值;当夫差在梧宫中贪恋异国的女子西施,而吴国暴烈的大臣伍子胥在宫外昂然站立,愤怒的长须在秋风中飞舞。甚至,当但丁在炼狱里渴念贝阿特丽采,当堂吉诃德对着懵懂的阿尔西内娅大表忠诚,历史或文学中这些奇异的时刻,有如长夜中昏暗的油灯陡然跳亮,它们使卑微时间里的阅读者为之一振。

这些不可思议的美的存在、让人误以为是真美的事物的存在,使我们觉得尘世如此值得贪恋。帝王们对这样的美是膜拜和顺从的,臣民们对这样的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这样的美,让人仰望不已。

另外一些美的呈现略有不同。大唐帝国胡腾女的舞蹈让诗人激赏,瑟琶女在白居易笔下天涯沦落。这些美,则有俯视的意味了。

我们的时代,影像使美的幻象的浮现更为普遍和世俗化,世人对这样的美,仰望与俯视兼而有之。一个总统会热爱某一明星的容颜;一个怀春的少年,会以某一明星作为幻想的对象。一个儿子的房间里贴着玛丽莲・梦露的照片;正在筹划为儿子娶妻的父亲,也可能热爱着玛丽莲。

苏菲・玛索,是这样的美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二、

她的美具有单纯的、透明的、率真甚至天真的质地,隐隐地危险着,天真与邪恶有时便混淆在一起,无法分开了。《苏菲・玛索画传》里一句概括她的话,说她“妖娆而清纯”,准确之极。

我们看不到她做作。她的美永远像是离去、此刻正在离去。她浅笑着,眼神沉静,却似乎望到了远处的风暴;她忧伤着,眼神里似有着不易察觉的蔑视,及下一刻可能会显露的笑意。

她望着什么?她永远像在凝视、望到深处,却又像视若无物。

就单纯的相貌而言,她的美是古典的,静态的,蕴动感于静态之中。她的相貌有着异域之美――无论自西方人还是东方人的审美来看,她都像来自别处,来自异国他乡,但没有人知道她会去往哪里。

她的美也是固执的。美的力量从来脆弱而又强大,有时候我们可以觉出,美所具有的潜在的危险性:对美的迷恋曾使太多的世人变得不可救药。她美得锐利或者锋利,宛如破裂的镜子,清晰而又多棱面地,映射出我们自己内心的多重欲望。男人们在她的一望中立刻觉得内心疼痛起来。

三、

以往不大记影星的名字,苏菲・玛索这几个字也是陌生的,以致编辑约写苏菲・玛索时,我反应如此愚钝。但她的影像,却早已缭绕于心了。

在家中翻碟,竟然发现曾购过那么多她主演的影片。从《芳芳》、《心火》、《卡列尼娜》,到《路易十四的情妇》、《云上的日子》、《勇敢的心》。

在《心火》中,她冷漠而又充满激情,端庄而又疯狂,她的沉默,使压抑着的情感呈现得更为激烈。壁炉的火光映照入眼睛,世人记取了这个意象:暗暗跳动的壁炉之火。世人记取了那个咒语般的对白:

“当火光熄灭,时间停滞,你不必墨守成规,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情。当火光重燃起,时间再次走动,一切恢复正常。”

爱被演绎得如此阴郁、美好,如此坚忍,如雅歌中唱:爱情如死亡之强烈。起于悲哀交易的性爱,非但没有了不堪,与此相反,被性爱唤醒的那古老的、神秘的女性使命感,让我们觉得如此圣洁,并深深地为之感动。

在影片《路易十四的情妇》里,她饰演放浪的妓女。片中出现这样的镜头:她在雨中跳舞。世界退去,围观的人们色迷迷的眼神迅疾地委顿下去,越来越强烈的美升起来。她如此青春、如此不羁、如此天真无邪。世界退去,雨中舞蹈的她洁净、安静,我们似乎望到了她灵魂深处的悸动――那对自由的渴望、对美的渴望。

四、

苏菲・玛索,60年代人,生于法国。她的星座,是令一些人心生怖意的天蝎座。据说蝎子们总是有着深沉的魅力。如果没有记错,居里夫人应该就是一只蝎子。

苏菲・玛索,这个神秘的女子,个人情爱经历也让人感慨系之。她曾和大她26岁的导演安德烈・祖劳斯基相恋18年,然后分手。很显然,他给了她在深处思考的能力,或至少启发了她对智慧的向往。一个有着智慧的影星无疑是特别的。

她也的确有着与她的影视同行们迥异的特质。

更多的人猜度她18年恋情里那些细碎的情感,或激烈,或缱绻,或美好得令人眩晕,或彻底地幻灭。而这些,又和她在主演的影片中所演绎的情感纠结在一起,她因此变得无穷无尽。喜爱她的人们想到这些,与自己的情感经历彼此结合、彼此反照,他们的个人情感得到慰藉和升华;被他们作为参照的苏菲・玛索,也因此更为丰富和立体。

但苏菲・玛索并不仅仅是属于男人的偶像。事实上,也许有更为众多的女子喜欢她,若痴若醉。

在几个世纪过去后,苏菲・玛索是否会像历史或文艺作品中女性美的代表一样,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女性之美的代表?不可得知了。我希望她会。我认为会。

应该感谢《苏菲・玛索画传》一书,它使众多痴迷苏菲・玛索的人们,有可能更为细腻地去了解苏菲其人。《画传》将苏菲影片中闪现的至美,以纸张形式定格。

(《苏菲・玛索画传》,刘波编,漓江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定价34.8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