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有许多文艺界委员都认为,目前一些文艺创作部门的创作思想还停留在“获奖”上,对如何将文艺作品推向市场服务群众思考得不多。这种只为获奖而不走向市场的思想观念,造成了数以千计的获奖作品神秘“失踪”。
有人粗略地估算,目前,我国一年获奖的各种门类的节目累计
其实,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凸现了我国对文艺作品评价标准和奖励机制的缺陷和不足。在一些人的观念中,创作东西都是给评委看的,想方设法取得评委的好感。他们片面地认为,评委说好,那么这部作品就好,如果能获奖了,那就证明它有巨大的价值。可是,获奖之后呢,这些作品就成了案头上仓库里的收藏品。所以曾有人对这种“贴近获奖”的文艺作品戏称为“三场戏”,即彩排一场,评奖时为评委演一场,得奖后给领导演一场。事实上,任何文艺作品都不仅仅只具有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感染力,还应该有它的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那么,它的实在用途在哪里展现呢?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推向市场,走进群众,接受人民的评判,服务广大观众。也只有这样,作者在创作前会走进群众,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东西;而在创作完成后,还会走进群众,接受他们的评议。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秀作品,才会成为经典,比获得什么奖励都要重要。
几十年前,毛泽东主席在延安就提出了文艺要面向群众为群众服务的思想,所以,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要忘掉了文艺的生命价值所在。老百姓的夸奖,才是最有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