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兄弟》唤醒文学热读

2006-04-0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谢娟(《文汇报》记者) 我有话说

在文学创作颇不景气的今天,余华的长篇新著《兄弟》上部甫一出版,立即引起评论界与读者关注,这是多年不见的景象。最近,读者期待已久的《兄弟》下部(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3月版)面世,3月19日,余华在上

海书城参加完首发式继而签售,现场读者反应热烈。

《兄弟》下部开篇部分,作者集中写“兄弟”二人与林红之间的感情纠葛;其后以改革开放“全民经商”年代为背景,描述主要人物命运的大起大落:李光头以做破烂生意起家,几经折腾,富甲一方。他的“兄弟”宋钢,在一家五金厂工作勤勤恳恳,后来该厂破产倒闭,他的生活随之陷入困顿,不得已随一外乡人“走江湖”。历经磨难的他带着一身伤病返乡后,听到的是妻子林红与李光头相好的消息。最后,他给李光头和林红各留下一封信,卧轨自杀。小说极少有正面的时代背景描写,而是通过人物命运的起起落落来反映时代。

这些年来,文学的创作和阅读越来越成为小众的事。甚至有作家认为:今天“如果有人还对文学怀有敬意,不论是作家还是读者,肯定是被曾经的古典主义大浪,遗忘在岸上的一枚文学化石”(张洁语)。书界的情况确实变化万千,近年历史和非虚构类作品吸引了更多读者的注意力,文学作品的社会影响远非过去可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而真正值得一读的好小说不多、作家创作力的下降是主要原因之一。《兄弟》的出版标志着余华作为小说家的复出,而其招牌式的简洁、利落的语言和戏剧性的情节安排使人们对这部长达五十余万字小说的阅读保持了热情。

除了《兄弟》,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创作的《接骨师之女》(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2月版)是又一部值得一读的文学作品。自1989年发表成名作《喜福会》以来,谭恩美已成为美国乃至西方的著名作家。本书是谭恩美的第四部长篇小说,是又一部描写她心念系之的中华往事与母女情感关系的作品。此外,近期出版的《文学中的巴黎与上海》(陈晓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是引人注意的文学批评著作,19世纪中后期的巴黎和20世纪前40年的上海,作为各自国家现代化的中心城市,集中体现了这个阶段的历史特点。本书以左拉作品中的巴黎与茅盾作品中的上海为例,进行了跨文化的对照研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