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向井去来的“落柿舍”

2006-04-0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王炳根 我有话说

俳句与和歌均为日本的文学传统,在前后两天的时间里,与这两种文学传统的“真迹”相遇,实乃幸事。所谓与“真迹”相遇,指的是前一天在关西大学图书馆,观看了从平安时代到江户时代的27种《古今和歌集》与《新古今和歌集》的写本,大开了眼界,次日即前往京都的嵯峨野,不想竟是走近了俳句。

什么叫走近俳句?那是在傍晚时分的微雨中走进的那座简朴的院落――“落柿舍”,江户时代的俳句大师松尾芭蕉(1644-1694)的弟子向井去来(1651-1704)的茅屋。在红叶遍岭、寺院林立的嵯峨野,保存着这么一座古朴的茅舍,足见日本人对俳句传统的尊重。

对于松尾芭蕉,中国的文人知其名且有可能吟出一二俳句,像“古池塘呀,青蛙跳入水声响。”“绿叶翠滴,为师拂去眼中泪。”纯自然化的描写,却是深有寓意。虽说去来是芭蕉弟子中最有成就的一位,但他的俳句呢?甚至名字呢?不是记不起来,而是脑子里没有信息可供搜索。当陪同的牧野小姐说,去看看去来的“落柿舍”时,竟是一个听不懂。于是,她先说俳句,后说芭蕉,再说去来,最后是“落柿舍”,才晃然有悟,并且很快联想到成都的“杜甫草堂”,联想到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牧野小姐连连说,对对对!

花了200日元,得了4页《落柿舍》刊,买得进门的资格,明白了“落柿舍”的由来。

贞享二年(1685年),去来在洛西(京都西部)嵯峨置地构筑其草舍别宅时,或许是出于爱好,在庭院中竟种下了40余棵柿树。元禄二年(1689年)的秋天,满树的枝头挂满渐红的柿子,有商人路过,见此情景,付了一笔钱,预订下树上所有柿子。那个时代的武士也讲究“晴耕雨读”,满院的柿子能卖个好价钱,去来自是高兴,谁知夜里一场风雨袭来,吹落了尚未熟透的柿子。早间起来,面对满院的落柿,去来风趣地用它来为茅舍命名:“落柿舍”。这三个由去来题写的字,如今就立在柴门旁。

向井去来为长崎人,本名兼时,俗名平次郎,其父亲是儒医和天文学家。去来25岁随父来到京都,学习儒医和佛教天台宗,但他倾心的是俳谐文学,34岁后拜入松尾芭蕉门下,成为“蕉门十哲”之一。去来一生清贫,但情趣高雅,不为富贵所动。他选择了这么一块修建国家级寺院的嵯峨野岚山,筑一小小的茅舍,与农夫町人为伍,显示他恬淡的心境与自由的品格。嵯峨野岚山的自然风景,四季变换的色彩,也成了他写作俳句的源泉。去来和芭蕉交往甚密,有很深的师生情谊,落柿舍也成了他们友谊的见证。元禄四年(1691)4月18日到5月4日,芭蕉来看他的学生,落寓在舍,写作了一组《嵯峨日记》,成了对舍对人的珍贵记录:“京都有向井去来别墅,位于下嵯峨竹树丛中。近邻岚山之麓,大堰川之流。此地乃闲寂之境,令人身心怡悦,乐而忘忧。去来性疏懒,窗前荒草离离,不加芟除。数株柿树,枝叶纷披,遮蔽房檐。5月,雨水渗漏,铺席、隔扇霉气充盈,几无寝处。户外,树影森森,殊觉可喜。此一地清阴,乃去来送吾之最佳礼物也。”

“五月雨霖霖,墙上贴纸痕。”是当年落柿舍的写照吧。但是,所见落柿舍却是贴上了很明亮的墙纸呢。显然,这不是当年的旧时之物。眼前这座茅屋是1896年左右当地的“好事者们”出于对去来的尊敬而重建的,那明亮的墙纸就有可能是现在的“好事者们”之所为吧?日本有许多的名胜古迹,由于地震灾害频繁,修缮以至重建的事情是经常的,但日本似乎不怎么主张“修旧如旧”,但按原貌修复却是不容置疑的。落柿舍就是典型的江户时代的建筑,厚厚的茅草盖成的屋顶,居室矮小,陈设简陋,最大的一间正房也只有4帖半(约13平方米),其余4间均为二至三帖,正房置一长条案台,想像着去来落坐榻榻米上,对着窗前小院的风雨,冥思苦想。“忙匆匆呀,海上阵雨里的主帆和偏帆!”(选自《猿蓑》)在这里,去来还与他的师友交谈、切蹉,低沉的话语消失在嵯峨岚山的春雨秋露之中。松尾芭蕉对他的这个学生评价极高,他在《伊势纪行》跋中说去来的俳句:“一吟有所感,二诵铭感忘心,三读觉其无事。此人尽致此道也”。芭蕉论俳句最高境界为闲寂、无事,他认为他的弟子去来达到了这种境界。

在落柿舍,向井去来常常是“柿主立树下,举头望岚山。”如今这首俳句刻在院内的碑石上。还有一个形象,就在他的落柿舍外墙上,挂着一件蓑衣,蒙着一只斗笠,联想便有了一个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的去来,在风雨中行走,而这农夫与町人式的行走,让去来饮尽吸饱了人间的烟火与气息,平淡的“无事”之句便有了。

穿过落柿舍后的杉林,可寻得去来的墓地,在经过院落的次房时,却是对一个挂在墙上似信箱般的木箱产生了兴趣,木箱旁挂有白纸条,自由取用。牧野小姐说,那是“投句箱”,在日本还是有许多的人喜欢并写作古典的俳句,他们写好后,便可投入“投句箱”中,每年组织评选,将好的俳句评选出来,在《落柿舍》的会刊上张榜刊出。

当时真想取下一纸条,写上一句:“落柿舍呀,薄暮细雨寂无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