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的主妇》(中译《疯狂主妇》)象征着步入中年的美国社会与文化 |
飙升的房地产价格让美国的中产者从近郊逃往远郊。《新闻晚报》“国际周刊”描述了如下一幅典型场景:“莫尼卡・伯顿本来不想离开旧金山。她在这里出生和长大,过去16年来又在电车公司当了16年司机,她热爱故乡,常常去本地女性监狱当志愿者,并每周去教堂做礼拜。她家里现在有一个22岁的女儿和两个外孙女,作为家中的顶梁柱,她面临着一些艰难的选择。由于房价如天高,她要么放弃自行拥有一处住宅的梦想,继续留在旧金山,要么就离开。2004年,伯顿和外孙女们离开了,在萨克拉门托的一个偏僻社区里购买了一处三居室的住宅,这儿离她在旧金山上班的地方往返有250多公里。”凌晨3点半就得出门,驱车100多公里去上班,伯顿发现自己差不多每个星期有7天都在开车前往旧金山,就连星期天也仍前往以前的教堂做礼拜。“我上那儿的洗衣店,”她说,“银行也在那儿。我甚至上旧金山购物。”
城市管理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挽留中产阶层,美国东西海岸各大城市群的中产家庭都在大量出走,城市中的儿童数量锐减,旧金山因此关并了14所公立学校。市长加文・纽索姆用很特别的方式表达了担忧,“对于维护旧金山的灵魂来说,保住想象力这一特质是很重要的,这种想象力就是孩子们带来的。一个没有孩子的城市没有未来。”在类似的场景下,我曾经在《逃离城市》一文中认为:“逃离城市,如同逃离自己的影子一样困难。”因为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憧憬未来是一个年轻而新鲜社会的原则。而遭遇“中产之痒”的社会,成功不再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追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太平盛世同样可以培养这种心态,追求内心的平静远远超过了对成功的渴望。工作、住房、教育,都成为一套刻板的程序,只要遵循游戏规则,人们自然而然就能进入庞大的橄榄形中部,这种麻木不仁的感觉破坏了大多数人的幸福观。城市管理者要解决的也许并不是房地产问题,而是人心的问题,因为在一个采取自由市场原则的国家里,房地产价格的飙升并非政府刻意导致的结果,中产者作为最大的消费群体,投资和套现的冲动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换句话说,中产者在试图放逐自我。
当中产与中年逐渐划上等号的时候,一个社会便开始进行布朗运动,非常平静的外表,非常激烈的动荡,看不出任何的规则和轨迹。布朗运动发生的原因是周围环境分子自身的热运动,由于花粉颗粒微小,就可能从某个方向上出现分子撞击的不均衡。实际上,房地产价格不过是各种合力中的一个,中产者已成为了不能受力均匀的微小颗粒。迷失生活目标,失去自我,却连痛苦的资格都不具备,《绝望的主妇》在美国热播,那种阴霾,笼罩着整个中产家庭。经济现象可以进行理性分析,情感却是非理性的,理性的解决方案能否化解这场危机,实在值得怀疑。或许这并不是一场危机,只是社会发展的正常轨迹。强大的国家机器稳定有序地运转着,每个零件都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地位,向上和向下的通道都过于狭窄,看似自由宽松的环境却意外地压力重重。各种力量撞击着悬浮在社会环境中的中产微粒,急速而无序的运动让他们身心俱疲。
该是寻找另外一种生活的时候了。距离洛杉矶45分钟车程的瑟普赖斯在短短10来年人口迅速增长到15000,而且还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此定居。远郊县城的中产社区化成为新的格局,然而,正如《绝望的主妇》“紫藤里”社区一样,内心的安宁不是环境能够赐予的,即使隐居到深山,只要那颗心还是属于喧嚣的城市,那么,城市生活所带来的一切好与不好,每个人仍然责无旁贷地承受着。中产之痒属于整个社会,似乎每个发达国家都正在或是曾经遭遇。社会发展也有生命周期,取决于一个社会大多数人生活方式的选择,年轻的生活方式造就年轻的社会,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很难完全从内心的需求出发去选择自己的生活。个人无法对抗整个社会复杂的力量,也许美国的中产之痒便是身不由己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