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问题,如果没有适当的故事载体展开想象和思考,就会显得很像胡思乱想和胡说八道。在这方面,《十三楼》做了相当成功的探索。
当影片《黑客帝国》三部曲风靡世界的时候,观众的注意力大都被影片表面的奇幻所吸引,而影片所引发的――或者说是影片的宣传者所策动的――所谓“哲学讨论”中,较多的注意力也集中到了人与机器人之间的斗争、机器人能否统治世界之类的问题上去了。
其实《黑客帝国》还有另一个主题,即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问题,可能是更为深刻的。这两个世界之间究竟有没有界限?有的话又在哪里?如果我们只是套用简单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那答案当然是很明确的(实际上只是看上去如此),甚至可以宣布这个问题“根本不是问题”。
然而,在那些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情节中,问题就确实存在了,而且不是那么简单了,答案也很难明确了。例如,在《黑客帝国》第二部末尾,尼奥和Matrix的设计者之间那一段冗长玄奥的对话,就是如此。设计者告诉尼奥,不要低估Matrix的伟大,因为事实上就连锡安基地乃至尼奥本身,都是设计好的程序(他已经是第六任这样的角色了!),尼奥和基地的反抗活动,不过是为了帮助Matrix完善自身――在此之前Matrix已经升级过五次了。这么一来,在《黑客帝国》的故事语境中,现实世界究竟还有没有?人是什么――是由机器孵化出来的那些作为程序载体的肉身,还是那些程序本身?什么是现实,什么是虚拟?……所有这些问题,全都没有答案。
这种关于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问题,如果没有一个适当的故事作为载体,来展开想象和思考,听上去就会显得很像胡思乱想和胡说八道(尼奥和Matrix设计者之间的对话都已经有点这种味道)。在这方面,《黑客帝国》之前的影片已经做过相当成功的探索,科幻影片《十三楼》(The Thirteenth Floor,1999,常见中译名有《异次元骇客》、《十三度凶间》等)就是一部这样的电影。
这类电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于情节和故事结构的解读往往言人人殊,各人的理解会有出入。下面是我的解读:
故事先说20世纪90年代,电脑科学家海蒙・富勒和道格拉斯・霍尔,开发出了一种虚拟世界的设备,虚拟的是1937年的洛杉矶――为了方便,此后我将这个虚拟世界称为“洛杉矶1937”。人躺到一个特殊的装置上,接入系统(《黑客帝国》中锡安基地的反抗战士进入Matrix也是如此),就可神游那个世界,在那里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喜怒哀乐。富勒虽然已经垂垂老矣,还要去那个世界泡妞。
有一天富勒被人用刀杀死,而男主角霍尔一觉醒来却发现自己住处有一件血衣。警察的介入使得霍尔谋杀的嫌疑越来越大。可是霍尔为什么谋杀自己的同事呢?
原来富勒有一天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他不敢在90年代的现实世界将这个秘密告诉霍尔,只能在“洛杉矶1937”中给霍尔写一封信,并委托他常去的酒吧里的一个侍者,务必将此信转交霍尔――当然是进入“洛杉矶1937”的霍尔。职业道德败坏的侍者偷看了这封信,不料信中的内容使他惊吓不小。
原来富勒所发现的惊天秘密竟是:他自己和霍尔就是虚拟的,他们辛辛苦苦开发出来的“洛杉矶1937”本身也是虚拟的――他们生活于其中的、自以为是真实的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其实也是虚拟的!
侍者现在当然知道他自己也是虚拟的,为了验证这一点,他按照富勒信中所说的方案,驱车前往城市的边缘(他越过了“禁止通行”的路障),那里实际上就是虚拟世界的尽头,除了电流在天际形成的绿色线条,周围一片死寂。
当霍尔终于从侍者手里看到富勒写给他的信时,他一方面无比震惊(他也驱车前往自己的城市边缘,看到了天际的绿色电流),另一方面也恍然大悟:假定“洛杉矶1937”是最终一层的虚拟世界,那么他和富勒生活于其中的20世纪90年代就是上一层的虚拟世界;既然他和富勒都是虚拟的,那么必然有更上一层的世界――也许就是真实世界,也许只是再上一层的虚拟世界。
而这再上一层的世界是不会允许富勒泄露他所发现的惊天秘密的――让虚拟世界中的人发现自己是虚拟的,必然是系统的一个bug,而bug是必须得到纠正的,所以富勒难逃一死。现在他知道确实是自己杀死了富勒,因为这根本就是上一层世界为他设计的程序!
让我们暂且再回到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富勒死后,出现了一个神秘的金发美女(真的很美),宣称她是富勒的女儿,现在的使命是来关闭富勒的公司。霍尔询问同事,谁也没有听说过富勒有女儿。但这位金发美女似乎对霍尔一见钟情,两人就此倾心相爱了。然而这下霍尔的麻烦就大了――有一个和霍尔一模一样的人,来到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怒气冲天,要杀掉霍尔和金发美女!
金发美女告诉了富勒更大的惊天秘密:原来此人是金发美女的丈夫,一个心理变态的科学狂人,他才是这虚拟的20世纪90年代世界的造物主(就像富勒和霍尔是“洛杉矶1937”的造物主一样),是他开发了这个虚拟世界。而这个虚拟世界中的霍尔,则是他妻子根据他的形象塑造的。出人意外的是,他妻子爱上了自己塑造的艺术形象,这使得他妒火中烧,难以自制,所以跑到虚拟世界来杀人。
导演当然不会让他杀死男主角和金发美女,金发美女万念俱灰闭目等死之际,警察击毙了她丈夫――即霍尔的“真身”。警察现在也有点明白了,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也不知道谁会把我们“关掉”呢。
时空一下子跳跃到公元2024年的洛杉矶,唯美的画面,告诉观众这真是一个“金色的年代”!金发美女和霍尔携手过着相亲相爱的幸福生活,一派要“直至白发千古”的架势。正当观众松一口气,在心里祝福这对璧人,并准备结束观影时,银幕突然啪的一声缩成一个亮点后全黑――系统被“关掉”了!这个一秒钟的强悍结局,暗示了公元2024年的洛杉矶也是一个虚拟世界,因为有人可以将它“关掉”!
那么,在2024年的洛杉矶之上,至少还有一层世界。
那么,这样一层一层地虚拟上去,何处是尽头呢?我们现在是不是要怀疑:我们今天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会不会也是“更上一层”的世界所设计的虚拟世界?
影片一开头就是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预告片中的主题语则是“13楼,即使不存在,你也能去那儿”,似乎都在提示上面的疑问。
最后,关于影片的片名,还要讨论几句。
整个“洛杉矶1937”的设备,就架设在富勒的公司所在大楼的十三楼,影片即据此起名。不过,在西方人心目中,13是不吉利的数字,有些大楼甚至跳过13楼(12楼上就是14楼),影片却偏偏让富勒的“洛杉矶1937”架设在13楼,每次片中人物进入13楼,都是凶险万状,几乎就是去走一遭鬼门关。这样的安排是否别有寓意?也许可以解读为:虚拟世界这种技术,以及人类对虚拟世界的探索,都是不吉的?
许多人对这部影片的流行中译名(《异次元骇客》、《十三度凶间》等)不满意,所以我姑且直译为《十三楼》。其实按照我们对电影译名可以依据情节随意另译的传统,我觉得本片最好就译作《洛杉矶1937》――当然这又可能和我的个人偏爱有关,因为我很喜欢张彻的武侠片《大上海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