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态鲜明但争议极大的麦金农教授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长期厉言抨击色情文艺的著名女权主义活动家、密歇根大学法学教授凯瑟琳・麦金农(Catharine Mac K
她在书中写道:“如果女人是人,那么我们还会被当做装在集装箱里的商品,从泰国运进纽约的妓院吗?我们还会被当成性奴和繁殖后代的奴隶吗?我们还会被驯养,终其一生无报酬地劳作,在我们的嫁妆用光,或是男人厌倦了我们时被扫地出门吗?当我们的丈夫死了(如果我们能活到他们下葬那天),我们还会守着寡挨饿吗?”
对于今年10月便将迎来六十大寿的麦金农来说,其愤怒一如既往。上周在接受《卫报》专访时,麦金农断言,女性至今仍然在很大程度上被当做“东西”,而不是完整的人。
在她看来,这种不平等的状况是普遍存在的。每个国家都声称要给予平等,但实际上几乎没有哪国让女性得到了这种平等。这一局面的形成,是因为世界各国采纳的多是亚里士多德关于平等的概念,将相同视作与相同的相似,以及与不同的不相似。因此造就了在性别问题上忽视男女的差别,在种族问题上,则是对肤色差异视而不见。然而,这一形式的所谓“平等”,不仅对女性毫无助益,相反,它是“一个极为聪明的骗局”。
当然,她也承认,最近几十年来,女性的地位已得到很大改善。但是,无德的男性立法者仍然固守着那些保护色情文艺和色情暴力的法律。
麦金农著有多种激烈抨击色情出版物的专著和文集,包括去年在国内出版的中文版《言词而已》。她对保护言论和出版自由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将色情文艺也纳入保护范围的做法,一直持反对态度,因为色情文学绝非单纯的言论。她说:“将色情文艺解释为‘言论’这一努力的关键就在于为色情文艺的行为――通过性压迫女性――赢得宪法保护。”
她曾与已故激进的女权分子安德丽娅・德沃金(Andrea Dworkin)一起,以“性别歧视”为由,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数座城市掀起反对色情出版物的法律行动,并因在明尼阿波利斯的初战告捷而一举成名。
德沃金曾声称,“色情文艺就是针对女性的法律”,她在所著《色情文艺:男人摆布女人》(Pornography: Men Possessing Women)一书中写道:“色情文艺是强奸的庆典,是对女性的凌辱;这就像一种强奸者的联盟,一种让强奸变得合法化,并使我们社会的男性霸权正式化的途径。”
上周,麦金农对《卫报》进一步解释道:“色情文艺通过‘强奸神话’影响着人们。例如,如果一个女性说‘不愿意’,那么,那些总是看色情作品、相信强奸神话的人就会认定,不管这个女人说什么,她都是愿意的。她说不,实际上是在说:是。”
《女人是人吗?》一书中的最后一篇文章,题为《女性的九月十一日》(Women's September 11),这固然是个巧妙的文字游戏,但麦金农在其中指出,每年在美国被男性谋杀的女性人数,大致与“9・11”事件中纽约世贸双塔的死亡人数相当――约在2800到3000人之间。但这种杀戮却并未激起同反恐战争相当的共同行动。
凯瑟琳・麦金农历来是个争议极大的人物,即使在女权主义阵营内部,也总是有很多人要与她这样的激进分子和“极权主义审判官”划清界限。就我们而言,不管是男是女(在她们看来,男性永远不会成为女权主义者,至多是同盟军而已),也不管是作为支持者、旁观者,还是反对派,都应该看到其中另有一重进步的意义,即自由并不总是女性的诉求,女权也是人权的一部分。